第417章 一如既往魏玄成
推荐阅读:苟在战锤当暗精、晚承妆、致命打击:枪火游侠佣兵路、从素晴开始的红魔族传说、万古刀、红尘炼心之心有千百劫、元初小道士纵横天下、文公、综武之战狂澜、全球首富:神级再造系统、
第417章一如既往魏玄成
李世民十六岁起兵,马上打天下,东征西讨战无不胜,甚至就算坐上皇位,朝廷政务处理的也还不错。
但要说财政经济,那就非其长项,甚至是个让他头痛想要逃避的事情。
武怀玉捧着个茶杯,坐在边堆边烤着火,面对皇帝的提问,他其实也没啥太好的办法。
着实是这帝国财政完全就是一个烂摊子,不成体系,混乱不堪,全是补丁,勉强维持。
能够一直运行,那都是非常惊人了。
你说改革,都无从下手,随便砍一刀下去,也不知道哪个补丁破了,然后可能就引起整个系统的崩溃。
当然,另起系统也可以,但问题是这种事情一般碰不得,太危险,不会可能引起旧系统的崩溃,国家休克,更有可能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毕竟谁都知道,任何旧体系那都是有既得利益集团的。
打破旧体系,就必然得罪一堆既得利益集团的。
武怀玉这么年轻,虽是天子庞臣,但他也不敢这样乱搞啊。
所以面对李世民期盼的询问,他也只能老生常谈,说点口水话,“陛下,要想国家财政充裕,也无外乎两点,开源和节流。”
嗯,这是谁都懂谁也会说的,可问题是哪来的新源,又能节哪个旧流。
魏征适时站了出来,“臣以为翼国公此言甚好,如今朝廷官吏渐多,甚至官多成灾,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现在许多朝廷官职,正员之外,还有员外官,甚至不止一人,更有许多官员年纪超过七十,到了致仕退休年龄,却依然恋栈不去,
朝廷应当并省机构,精简人员。
对各级衙门和各个职位,官吏数额等,做明确规定,不得超编滥设。
现在京师诸司,京官已有两千余人,这已经赶上官多成灾的隋朝了,必须精简,否则国家财政负担太大,臣以为,诸司定额五六百官员,裁去四分之三都足够用了。”
果然是魏老炮,一上来就喊着要并省机构,精简官吏,这是要得罪所有官员了,一上来就要裁掉四分之三的京官,好大胆子。
真要跟他说的一样,两千名京官,精简掉一千五,那这些人怎么办?
总不能就回家种红薯吧,安排去地方,那不也还是没少,而如果是只保留散官,待选侯用,倒是不用发俸禄了,可问题是他们能乐意吗?
也就魏征这种家伙敢公开说这种话,太得罪人了,甚至是与所有官吏为敌的。
毕竟每一个编额都不容易啊,你精简一个,那就得有个官没位置了,本来现在不比国初,那时是战乱,许多人不愿意去当官,而如今是官太多,甚至得排队等空缺。
朝廷甚至已经不得不出台新规,文官六品以下官员任满后,不能连任,或马上授新职,得守选。
必须轮流休官,得空出缺来。
有官轮流做,否则官多缺少安排不了。
魏征却不管这些,继续放炮。
“陛下,如今选人太多,大量选人云集长安,让长安谷价都上涨了。”
魏征说的有点夸张,但选人确实是多。
“去秋至京师候选之选人,总共七千人,七千人啊,陛下,最后吏部只有六千个官位安排,有一千个获得出身的选人没有获得官职,只好等下一年的铨选。
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臣认为,不仅要省并机构精简人员,而且还要提高授给官员出身条件,从源头上限制官员数量,否则有了出身,却没有官职,轮流侯选,年年云集长安,也不是个事。”
“臣还建议,明年分人于洛阳选集,也减少京师粮食等压力。”
官多、缺少,虽现在开始有守选制度,轮流做官,让大家都有机会当官,可问题是获得官身的人越来越多,官职始终就那么多个,每年落选的人越来越多,
那些选人既疲于往来,又虚费资粮,选人也会越来越不满的。
选人多,落选多,解决问题只有两个,增加编制,或是减少铨选人数。
现在参加铨选的有四类人,一是任官期满或因故停职的官员,也称为前资官。另一个就是科举考试录取后获得出身还未授官的士人。
第三类就是门荫出身获得参选资格的人,第四种是流外出身获得参选入流的人。
选人年年增加,主要还是门荫出身和流外出身获得参选的数量越来越多。
魏征建议,官职编制是不能随便乱加的,还要精简,更不能增设那些临时的职位,比如员外官、试官等。
除此外,最好办法就是减少门荫出身的参选资格,以及减少流外出身的参选资格。
“如今长安仅捉钱令史就有小千人,每年流外出身获得参选者,也多是这些捉钱令史,这些人在诸司并不负责本衙相关事务,都只专责放贷收息,公廨钱放贷利息太高,本就扰民,现在还尽让这些人参选,
这是非常不对的,臣建议取消公廨钱放贷,罢除所有捉钱令史,如此一下子就能减少小千人的流外吏。”
李世民对魏征的话其实是挺赞成的。
去年朝廷搞省并州县,把武德年间增设的许多州县,陆续裁并,力度是非常大的,裁掉了几十州,几百县。
到如今,划天下十道,设州三百六,下辖一千五百五十七县,都督府四十一,还在继续省并之中,朝廷省并掉了许多州县,其中一个后果就是大量官吏没了职位,
他们就成了选人,得到吏部铨选,参不上就继续候选。
去年选人多,其实也跟这有关。
隋朝的时候号称官多成灾,隋初州郡县俱分九等,上上州官吏员额三百二十三,依次递减,下下州犹有一百六十七人。
而长安所在的雍州,官吏合共五百二十四人之多。
一个上上县官吏九十九,下下县四十九,长安万年两县则各有一百四十七。
还没有平灭南陈的隋初,全国仅州郡县地方官吏,就有二十四万官吏,还没算上灭南陈之后的。
杨坚后来裁并州县,罢掉了郡一级,甚至还取消了地方长官征辟属吏的权力,收归朝廷,精简了大量人员。
而如今大唐又有这种趋势了,说到底,其实也跟李渊有关。
当年李渊为了夺天下,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拼命的封赏授官,散官、勋名不要钱似的大赠送,
路过乡材,对来迎接的地主豪强士人那也是授散官勋名,打了胜仗俘虏了大量隋朝官兵,不仅给投降的官兵授散官勋职,甚至对那些想回家的,也给五品散官让他们回去。
李渊这样搞,弄的不管是乡间地主,还是普通士兵,一下子都有官阶在身,虽说只是散官,但对最重身份的那时代来说,这招简直无敌。
毕竟身份制时代,任何事情都跟身份有关。
李渊进了长安后,也仍然是大赠送,连王爵都赏赐了许多给各地割据一方的枭雄们。
虽说后来天下慢慢一统,李渊也开始不再乱来,甚至把国初勋名、散实官、散阶等,重新整理调整。
但是那几年授出去的这些散官勋官等还是太多了。
这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这些人也都是有资格参选的,比如某有散官的乡间地主,他只要每年到吏部去番上当差一段时间,累积够年资后,就有资格参选,选上就能授职。
还有那些勋官也是一样。
甚至这些散官勋官自己年纪大了,但他们儿子也获得门荫权,去当三卫官或是入国子监,又或是去给亲王国公们做仗内、执事等,又或是去当捉钱品子什么的,色役番满,也可以选,有机会获得出身。
反正李渊当初这招确实厉害,团结了大批人,当时他是爽了,现在李世民就得一直擦屁股。
年年不断增加的选人,让李世民很头痛,哪怕现在出台了文官六品以下官,都必选守侯,轮流当官也不够安排。
武德朝李渊大量新增州县和新设都督府,本来也是为安排大量官员。
其实任何时代,不论古今,这编虽是固定的,但官员的身份一旦有了,那基本上就是一辈子的。
只有极少数犯了大罪的,才会被处以除籍为民,剥夺官籍,失去做官资格。
反正获得了出身,这辈子都是官身,就算一时没职事,选啊,今年选不中,明年继续选。
就算没职事,没有俸禄和职田,但只要有散官获得出身,也还有官人永业田可分。
这是个特权阶层,可上不可下。
哪怕魏征现在无所畏惧的开炮,但他也不敢说裁州并县,省并机构,精简下来的官吏,就夺去官籍,就不给官人永业田。
魏征在那说捉钱令史太多,公廨钱利息太高,可他指出了问题又没拿出解决方案来。
没有捉钱令史,如何保证公廨钱的收益?没有公廨钱,朝廷官吏收入哪来?朝廷本来就是没有财政解决,才让衙门各自解决。
你魏征一句话倒轻松,可这钱从哪来?
捉钱令史确实问题很多,甚至被人批评这就是纳资、卖官,换了个名目而已,而且还特别扰民,那些捉钱令史个个品官子弟出身,有权有势,拿着公廨钱放贷,要给官府上交百分百年利,那他们难道就白干?
虽说这是差事,可既然钱过手,肯定也要赚的,所以实际放出去的利息要高的多,他们甚至用更多私有资金充做朝廷公廨钱放贷,借朝廷之名得利。
魏征对捉钱令史和高利贷非常不满,他当初吃过高利贷的苦,弄的狼狈不堪,对此是深恶痛绝。
“翼国公,朕记得伱起家便是三原县捉钱令史,可对?”
“回陛下,臣刚下山时,需要承担徭役,被县令选中,以禁军武官子弟,充三原县捉钱令史。”武怀玉答道,他这个捉钱令史刚干,就被太子李世民特授太子右卫率参军事的九品官职,足够让其它捉钱令史们都羡慕死。
李世民捋着胡须,“说到捉钱令史,估计在座的没有比翼国公更了解的,不如翼国公来说说,朝廷到底要不要保留捉钱令史?”
www.bq46.cc。m.bq46.cc
李世民十六岁起兵,马上打天下,东征西讨战无不胜,甚至就算坐上皇位,朝廷政务处理的也还不错。
但要说财政经济,那就非其长项,甚至是个让他头痛想要逃避的事情。
武怀玉捧着个茶杯,坐在边堆边烤着火,面对皇帝的提问,他其实也没啥太好的办法。
着实是这帝国财政完全就是一个烂摊子,不成体系,混乱不堪,全是补丁,勉强维持。
能够一直运行,那都是非常惊人了。
你说改革,都无从下手,随便砍一刀下去,也不知道哪个补丁破了,然后可能就引起整个系统的崩溃。
当然,另起系统也可以,但问题是这种事情一般碰不得,太危险,不会可能引起旧系统的崩溃,国家休克,更有可能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毕竟谁都知道,任何旧体系那都是有既得利益集团的。
打破旧体系,就必然得罪一堆既得利益集团的。
武怀玉这么年轻,虽是天子庞臣,但他也不敢这样乱搞啊。
所以面对李世民期盼的询问,他也只能老生常谈,说点口水话,“陛下,要想国家财政充裕,也无外乎两点,开源和节流。”
嗯,这是谁都懂谁也会说的,可问题是哪来的新源,又能节哪个旧流。
魏征适时站了出来,“臣以为翼国公此言甚好,如今朝廷官吏渐多,甚至官多成灾,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现在许多朝廷官职,正员之外,还有员外官,甚至不止一人,更有许多官员年纪超过七十,到了致仕退休年龄,却依然恋栈不去,
朝廷应当并省机构,精简人员。
对各级衙门和各个职位,官吏数额等,做明确规定,不得超编滥设。
现在京师诸司,京官已有两千余人,这已经赶上官多成灾的隋朝了,必须精简,否则国家财政负担太大,臣以为,诸司定额五六百官员,裁去四分之三都足够用了。”
果然是魏老炮,一上来就喊着要并省机构,精简官吏,这是要得罪所有官员了,一上来就要裁掉四分之三的京官,好大胆子。
真要跟他说的一样,两千名京官,精简掉一千五,那这些人怎么办?
总不能就回家种红薯吧,安排去地方,那不也还是没少,而如果是只保留散官,待选侯用,倒是不用发俸禄了,可问题是他们能乐意吗?
也就魏征这种家伙敢公开说这种话,太得罪人了,甚至是与所有官吏为敌的。
毕竟每一个编额都不容易啊,你精简一个,那就得有个官没位置了,本来现在不比国初,那时是战乱,许多人不愿意去当官,而如今是官太多,甚至得排队等空缺。
朝廷甚至已经不得不出台新规,文官六品以下官员任满后,不能连任,或马上授新职,得守选。
必须轮流休官,得空出缺来。
有官轮流做,否则官多缺少安排不了。
魏征却不管这些,继续放炮。
“陛下,如今选人太多,大量选人云集长安,让长安谷价都上涨了。”
魏征说的有点夸张,但选人确实是多。
“去秋至京师候选之选人,总共七千人,七千人啊,陛下,最后吏部只有六千个官位安排,有一千个获得出身的选人没有获得官职,只好等下一年的铨选。
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臣认为,不仅要省并机构精简人员,而且还要提高授给官员出身条件,从源头上限制官员数量,否则有了出身,却没有官职,轮流侯选,年年云集长安,也不是个事。”
“臣还建议,明年分人于洛阳选集,也减少京师粮食等压力。”
官多、缺少,虽现在开始有守选制度,轮流做官,让大家都有机会当官,可问题是获得官身的人越来越多,官职始终就那么多个,每年落选的人越来越多,
那些选人既疲于往来,又虚费资粮,选人也会越来越不满的。
选人多,落选多,解决问题只有两个,增加编制,或是减少铨选人数。
现在参加铨选的有四类人,一是任官期满或因故停职的官员,也称为前资官。另一个就是科举考试录取后获得出身还未授官的士人。
第三类就是门荫出身获得参选资格的人,第四种是流外出身获得参选入流的人。
选人年年增加,主要还是门荫出身和流外出身获得参选的数量越来越多。
魏征建议,官职编制是不能随便乱加的,还要精简,更不能增设那些临时的职位,比如员外官、试官等。
除此外,最好办法就是减少门荫出身的参选资格,以及减少流外出身的参选资格。
“如今长安仅捉钱令史就有小千人,每年流外出身获得参选者,也多是这些捉钱令史,这些人在诸司并不负责本衙相关事务,都只专责放贷收息,公廨钱放贷利息太高,本就扰民,现在还尽让这些人参选,
这是非常不对的,臣建议取消公廨钱放贷,罢除所有捉钱令史,如此一下子就能减少小千人的流外吏。”
李世民对魏征的话其实是挺赞成的。
去年朝廷搞省并州县,把武德年间增设的许多州县,陆续裁并,力度是非常大的,裁掉了几十州,几百县。
到如今,划天下十道,设州三百六,下辖一千五百五十七县,都督府四十一,还在继续省并之中,朝廷省并掉了许多州县,其中一个后果就是大量官吏没了职位,
他们就成了选人,得到吏部铨选,参不上就继续候选。
去年选人多,其实也跟这有关。
隋朝的时候号称官多成灾,隋初州郡县俱分九等,上上州官吏员额三百二十三,依次递减,下下州犹有一百六十七人。
而长安所在的雍州,官吏合共五百二十四人之多。
一个上上县官吏九十九,下下县四十九,长安万年两县则各有一百四十七。
还没有平灭南陈的隋初,全国仅州郡县地方官吏,就有二十四万官吏,还没算上灭南陈之后的。
杨坚后来裁并州县,罢掉了郡一级,甚至还取消了地方长官征辟属吏的权力,收归朝廷,精简了大量人员。
而如今大唐又有这种趋势了,说到底,其实也跟李渊有关。
当年李渊为了夺天下,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拼命的封赏授官,散官、勋名不要钱似的大赠送,
路过乡材,对来迎接的地主豪强士人那也是授散官勋名,打了胜仗俘虏了大量隋朝官兵,不仅给投降的官兵授散官勋职,甚至对那些想回家的,也给五品散官让他们回去。
李渊这样搞,弄的不管是乡间地主,还是普通士兵,一下子都有官阶在身,虽说只是散官,但对最重身份的那时代来说,这招简直无敌。
毕竟身份制时代,任何事情都跟身份有关。
李渊进了长安后,也仍然是大赠送,连王爵都赏赐了许多给各地割据一方的枭雄们。
虽说后来天下慢慢一统,李渊也开始不再乱来,甚至把国初勋名、散实官、散阶等,重新整理调整。
但是那几年授出去的这些散官勋官等还是太多了。
这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这些人也都是有资格参选的,比如某有散官的乡间地主,他只要每年到吏部去番上当差一段时间,累积够年资后,就有资格参选,选上就能授职。
还有那些勋官也是一样。
甚至这些散官勋官自己年纪大了,但他们儿子也获得门荫权,去当三卫官或是入国子监,又或是去给亲王国公们做仗内、执事等,又或是去当捉钱品子什么的,色役番满,也可以选,有机会获得出身。
反正李渊当初这招确实厉害,团结了大批人,当时他是爽了,现在李世民就得一直擦屁股。
年年不断增加的选人,让李世民很头痛,哪怕现在出台了文官六品以下官,都必选守侯,轮流当官也不够安排。
武德朝李渊大量新增州县和新设都督府,本来也是为安排大量官员。
其实任何时代,不论古今,这编虽是固定的,但官员的身份一旦有了,那基本上就是一辈子的。
只有极少数犯了大罪的,才会被处以除籍为民,剥夺官籍,失去做官资格。
反正获得了出身,这辈子都是官身,就算一时没职事,选啊,今年选不中,明年继续选。
就算没职事,没有俸禄和职田,但只要有散官获得出身,也还有官人永业田可分。
这是个特权阶层,可上不可下。
哪怕魏征现在无所畏惧的开炮,但他也不敢说裁州并县,省并机构,精简下来的官吏,就夺去官籍,就不给官人永业田。
魏征在那说捉钱令史太多,公廨钱利息太高,可他指出了问题又没拿出解决方案来。
没有捉钱令史,如何保证公廨钱的收益?没有公廨钱,朝廷官吏收入哪来?朝廷本来就是没有财政解决,才让衙门各自解决。
你魏征一句话倒轻松,可这钱从哪来?
捉钱令史确实问题很多,甚至被人批评这就是纳资、卖官,换了个名目而已,而且还特别扰民,那些捉钱令史个个品官子弟出身,有权有势,拿着公廨钱放贷,要给官府上交百分百年利,那他们难道就白干?
虽说这是差事,可既然钱过手,肯定也要赚的,所以实际放出去的利息要高的多,他们甚至用更多私有资金充做朝廷公廨钱放贷,借朝廷之名得利。
魏征对捉钱令史和高利贷非常不满,他当初吃过高利贷的苦,弄的狼狈不堪,对此是深恶痛绝。
“翼国公,朕记得伱起家便是三原县捉钱令史,可对?”
“回陛下,臣刚下山时,需要承担徭役,被县令选中,以禁军武官子弟,充三原县捉钱令史。”武怀玉答道,他这个捉钱令史刚干,就被太子李世民特授太子右卫率参军事的九品官职,足够让其它捉钱令史们都羡慕死。
李世民捋着胡须,“说到捉钱令史,估计在座的没有比翼国公更了解的,不如翼国公来说说,朝廷到底要不要保留捉钱令史?”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1/1097/86072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