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舆论的力量
推荐阅读:别叫我邪神、人生游戏:从酒吧开始签网红、美漫:完蛋,我被父愁者包围了!、四合院:从截胡秦淮茹开始、该给世界上上强度了、听劝后,我造反成千古一帝、你不是说拍完必亏的吗、重生:韩城乐子人、开局过目不忘,铸造记忆宫殿、仙家、
战争仍然是第一要务,李林杨在江北呆了不到半个月,于九月初回到北塘。</br> 满清朝廷在这两个月时间,如坐针毡。投降派是真想投降,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也是盼望着战争早日结束。但是,国内民情汹汹,割地赔款,尤其是赔款,朝廷做不到!</br> 历史上甲午战败,清廷是对内陆封锁了消息的。有洋人在战后问某地百姓,甚至官员,这些人竟然根本不知道有甲午战败这回事儿!</br> 红旗军宣抚系统的三十万块银元的宣传经费,威力巨大!经过时间的发酵,现在,别说沿江沿海地区了,整个大清朝,汉地十八省全都知道,至少是城镇居民全都知道!</br> 红旗军印制的精装版(有相片插图)旅顺大屠杀,六块银元一本,竟然卖出了上万册,日寇暴行进一步的为大众所知!</br> 已经不是只那些在京城考试的举人们公车上书了!全国,所有的督抚,甚至县令士绅,纷纷上书,坚决不同意议和。这些官员或许有投降派,但莫忘了那条最狠的传单:倭寇一日未退出我国土,敢言和者,皆为汉奸,灭其族,掘其祖坟。而且,已经有这种事情发生了。某地一群心怀叵测之徒,已经打着这个旗号,真的干了!</br> 满清谈判的两个王爷,家里天天被扔臭狗屎!仆人都不敢出门买菜!恭亲王奕欣听不得骂,本来身体就不好,一气之下,卧床不起。</br> 大清朝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在一些人的运作之下,截取北洋水师军费给老佛爷造园子等丑事被公之于众,一时间竟然成了人人口中的汉奸,虽然没有被灭族,没有被挖祖坟。但是,民间舆论,很严重。</br> 具体到翁同龢这事儿,不是红旗军做的。李林杨怀疑是李鸿章干的!翁同龢被汹汹民意吓怕了,不仅在朝堂上主战,连回到府中都大吼几声:我与倭寇势不两立!声震屋瓦,好让街坊四邻都听见。</br> 类似,翁同龢这种做派的官员,不在少数!</br>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是清朝驻日本领事,现在李鸿章主动造谣,儿子是被日本扣押的!主动发动舆论,甚至发动手下在报纸上写文章,硬是把儿子塑造成了北海牧羊的苏武!虽然李鸿章在安徽的势力强大,不担心被抄家灭族,但也怕啊!</br> 由于日本方面的使者在天津(历史上是在烟台换约)等着换约,为了避嫌,李鸿章本人现在宁可不看着自己的老本,也待在京师。</br> 朝堂上汉官的两大巨头都如此了,更不要说其他小官小吏。朝廷里已经没有一个官员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换约!若是命不好,摊到了换约这个差事,那就只能自残,辞官!甚至严重到了精通日语的翻译都辞职了。</br> 结果嘛,朝堂,皇帝和太后,被架在那里了!后世读历史容易把人物标签化,但实际上,人是复杂的。包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若说都是糊涂蛋,完全不符合事实。光绪皇帝年轻,太过冲动。慈禧太后可是老奸巨猾,很能审时度势的!这两位或许不在乎民意,官意,但在乎直隶堆积的近千营汉军!</br> 前敌总指挥官刘坤一的奏折最有代表性:“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持久作战之要,抱一决死战之念,鼓动军心,是最优选择:‘持久’二字,实为制倭要著。诸将一闻和约,议(不是错别字,原文)愤填胸,必欲一决死战。坤职在兵戎,宗社所关,惟有殚竭血诚,力任战事,此外非所敢知!”</br> 刘坤一的意见,不是他个人的意见,乃是前线千营汉军的共同意见!由不得朝廷不重视!</br> 这些汉军,你先别管能不能打过日军。对付朝廷京师里那些提笼架鸟的八旗兵,绝对的手到擒来!正如李林杨的预料,随着战争的深入,那些带兵的将领越来越硬气,按照“常例”,军饷都是打折发放的,一般情况下粮饷到军头手里,少则会被扣一成,多则会被扣两成。缺额逼得军头们不得不吃空饷,现在朝廷给军头们拨发军饷已经不敢再打折了。军头们也不可能道德提高,因为钱粮不打折就满编满员,空饷(五百编制一个营,实际只有四百兵)就堂而皇之全部落入了军头囊中。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因此,各路军头们是绝对不愿意停战的!</br>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10/10447/706795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