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人人都有衣服穿
推荐阅读:我在东京种神树、三国:大汉女帝、什么,我当责任神?、受死吧公主,魔王是我的了!、从素晴开始的红魔族传说、大宋硬控暴君、重回79:巴蜀大山、身体交换:是她先主动的、武神品酒师、姑娘,你先别急、
从1840年十月开始,大量来自西非的棉花涌入了奥地利国内的市场。充足的原料供给使得弗兰茨的工厂得以全面运转生产成品。
随后出厂的的成衣经由铁路运输的渠道,不仅散播到帝国各地,还借着关税同盟的便利流入了德意志和亚平宁地区的市场。
这些成衣主打的目标用户绝大多数属于工人和中下层的群体,而恰好他们就是居住在沿着交通枢纽周围分布的城市里。
大量廉价的衣装,很快就将那些自以为是的裁缝铺子们打得满地找牙。
除了少数做高端货的店铺之外,他们在中低端的服装市场直接遭遇了滑铁卢式的降维打击。
凭借来自后世的优势和领先这个时代近两百年的审美,再加上一群皇家专用裁缝的鼎力相助下,弗兰茨旗下的工厂成功设计出了一大批引领潮流的成衣款式。
不过他清醒的意识到要想保住在服装行业中的领头羊地位,光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乎他便派人联系维也纳艺术学院,请他们派出一支专业团队来帮助自己培养服装设计师。
维也纳艺术学院是一所建成于1692年的公立学院。它是欧洲最古老的艺术学院之一,只不过此时的它早已不复当初的辉煌鼎盛。
历史上,随着奥地利帝国的衰落和政府的拨款额度下降加上社会捐赠的稀少,为了维持日常花销和生计,其高层不得已而降低公费学生的录取率,使之成为了全欧洲最难考的艺术学院之一。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比起就读艺术学院,贵族和富有的商人们更愿意去譬如维也纳大学这样一所“真正的顶尖学府”。
不过得益于蝴蝶效应,此时的奥地利经济欣欣向荣,帝国的财政收入勐增,这让很多公立学校又重新受益于公共资金的支持。
由于搭上了德意志关税同盟的顺风车,奥地利更是成为了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北德意志人才的聚集地,其中作为帝国心脏的维也纳更显群英荟萃。
对于贵族和商人们来说,如何用“智慧”或者是“学历”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是个一直困扰他们的难题,于是乎艺术鉴赏力就成为了他们标新立异的利器。
而从其它地区流入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融入当地的生活,也加入了这个浩浩荡荡的艺术品鉴大军。
而那些本该呆在公园和公墓睡救济房的流浪艺术家们,全部都被拉出来到公共场合为大家表演。
过去只有皇室负责主导的大型活动或基建才能使他们受益,获得一份还算是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比如为皇帝的生日举办的庆典、以及公共工程竣工仪式、还有弗兰茨和一众知名的音乐界大师们公开创作的《逆浪千秋》等等。
。
由于艺术鉴赏市场的日渐兴旺和随之而来的激烈竞争,几乎所有的工艺品价格都被拉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胜出的卷王们的收入也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从理论上讲,在这个艺术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像维也纳美术学院这种历史悠久的老牌学府应该没有理由衰落才对。
然而维也纳的艺术界的竞争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获得的工作收入连街头的流浪画家都不如。
这让人们对这所古老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同时本该作为维也纳艺术学院经费的重要来源–潜在的女性学生们,此时都纷纷选择了维也纳皇家女子学院。
过去一些十分宠溺女儿的大贵族们会将她们送去帝国首都的艺术学院就读,这样既能让女孩儿们得到释放,又不违反贵族的道德。
可是随着维也纳皇家女子学院的横空出世,让不少贵族都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虽然维也纳在女子教育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宽松的,但是现在整个社会的主流依然认为此举是在浪费金钱和培养“巫婆”。
而这次由皇室主动牵头,假如此时的君主是个没有精神或生理疾病的正常人,也许还会有人提出异议。
然而在维也纳中央公园举行的那场辩论之后,便再没人有这种感观了。
毕竟斐迪南一世和他的弟弟弗兰茨·卡尔大公都不属于正常人这一范畴,因此没人会在意他们的输赢,但要是换到自己头上,后果就截然不同了。一旦输了轻则英名尽毁,重则粉身碎骨。
本来哈布斯堡皇室是以仁慈而着称的,但是随着教会势力的复苏,本能的警惕心理使得他们充当皇室黑手套的意愿比以前更加强烈了。
原因非常简单,帝国内部除了皇室外谁都治不了教会。“既然打不过,那么就加入”这条准则从来都是贵族们的生存之道。
可这么一来却让维也纳美术学院丧失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此时他们只能选择严进严出,来重新提高自己的声望。
而弗兰茨的提议,就如甘霖一般,让其重新焕发了生机。
除了服装设计专业以外,在弗兰茨的建议下,维也纳美术学院还开设了广告、新闻、建筑等专业。
然而此时奥地利在非洲殖民地的棉花产量还是太少了,在短暂地疯狂之后,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再次困扰了整个奥地利的服装产业。
就在中欧各国以为终于得到了喘息之机的时候,美国新上任的总统,宣布了第一条总统命令。
“给予奥地利帝国最惠国待遇,并且向其大量倾销棉花。”
按理说这条命令属于中规中矩,美国人为了抢占棉花市场,做出这种举动实在无可厚非。
只不过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却是给了德意志和亚平宁半岛的国家重重一击。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安装最新版。】
这道命令等于是使奥地利帝国在源头上就截断了中欧其他国家翻盘的可能。
海量的美国棉花流入奥地利,经由帝国境内的工厂们加工被制成棉布和衣服,然后再涌入中欧市场。
它们的大街小巷几乎都充斥着来自于奥地利的服装成品,致使其他国家根本无力也无法与其竞争。无论是在质量和价格或者款式上,奥地利的产品都占有绝对优势,让人望尘莫及。
许多经济学家都担心,奥地利人在垄断服装市场之后会主动提高价格,以谋取更高的利润。
尤其是普鲁士,更是抛出了一大堆阴谋论,来诋毁奥地利和哈布斯堡皇室。
然而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奥地利方面不仅没有在涨价上做文章,反而还通过公告的行式主动告知大众,其服装品将会降价出售,称这样能让更多的中下层民众享受到应有的便利。
当然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宣传模式,比如在德意志邦联内打出的公开口号是“让每个德意志人都有衣服穿。”
在奥地利国内打出的当然是“让每个奥地利人都有衣服穿。”在亚平宁地区则是换了另一番说辞。
总之这一次,弗兰茨不但赚得盆满钵满,还借机刷了一波好名声。
其实降价销售是一种更加长远的策略,因为这样就加高了行业门槛,让其他国家的竞争者再也难以生出与其对抗的心思。
至于那些失业者,这是鼓励他们选择去奥地利工作的绝佳机会。
毕竟现在内来塔尼亚的铁路交通那么方便,而且就算做不了工人,还可以选择去外来塔尼亚务农。
以上方法均不行的话,还有去海外殖民地这一不错的出路。
www.bq46.cc。m.bq46.cc
随后出厂的的成衣经由铁路运输的渠道,不仅散播到帝国各地,还借着关税同盟的便利流入了德意志和亚平宁地区的市场。
这些成衣主打的目标用户绝大多数属于工人和中下层的群体,而恰好他们就是居住在沿着交通枢纽周围分布的城市里。
大量廉价的衣装,很快就将那些自以为是的裁缝铺子们打得满地找牙。
除了少数做高端货的店铺之外,他们在中低端的服装市场直接遭遇了滑铁卢式的降维打击。
凭借来自后世的优势和领先这个时代近两百年的审美,再加上一群皇家专用裁缝的鼎力相助下,弗兰茨旗下的工厂成功设计出了一大批引领潮流的成衣款式。
不过他清醒的意识到要想保住在服装行业中的领头羊地位,光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乎他便派人联系维也纳艺术学院,请他们派出一支专业团队来帮助自己培养服装设计师。
维也纳艺术学院是一所建成于1692年的公立学院。它是欧洲最古老的艺术学院之一,只不过此时的它早已不复当初的辉煌鼎盛。
历史上,随着奥地利帝国的衰落和政府的拨款额度下降加上社会捐赠的稀少,为了维持日常花销和生计,其高层不得已而降低公费学生的录取率,使之成为了全欧洲最难考的艺术学院之一。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比起就读艺术学院,贵族和富有的商人们更愿意去譬如维也纳大学这样一所“真正的顶尖学府”。
不过得益于蝴蝶效应,此时的奥地利经济欣欣向荣,帝国的财政收入勐增,这让很多公立学校又重新受益于公共资金的支持。
由于搭上了德意志关税同盟的顺风车,奥地利更是成为了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北德意志人才的聚集地,其中作为帝国心脏的维也纳更显群英荟萃。
对于贵族和商人们来说,如何用“智慧”或者是“学历”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是个一直困扰他们的难题,于是乎艺术鉴赏力就成为了他们标新立异的利器。
而从其它地区流入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融入当地的生活,也加入了这个浩浩荡荡的艺术品鉴大军。
而那些本该呆在公园和公墓睡救济房的流浪艺术家们,全部都被拉出来到公共场合为大家表演。
过去只有皇室负责主导的大型活动或基建才能使他们受益,获得一份还算是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比如为皇帝的生日举办的庆典、以及公共工程竣工仪式、还有弗兰茨和一众知名的音乐界大师们公开创作的《逆浪千秋》等等。
。
由于艺术鉴赏市场的日渐兴旺和随之而来的激烈竞争,几乎所有的工艺品价格都被拉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胜出的卷王们的收入也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从理论上讲,在这个艺术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像维也纳美术学院这种历史悠久的老牌学府应该没有理由衰落才对。
然而维也纳的艺术界的竞争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获得的工作收入连街头的流浪画家都不如。
这让人们对这所古老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同时本该作为维也纳艺术学院经费的重要来源–潜在的女性学生们,此时都纷纷选择了维也纳皇家女子学院。
过去一些十分宠溺女儿的大贵族们会将她们送去帝国首都的艺术学院就读,这样既能让女孩儿们得到释放,又不违反贵族的道德。
可是随着维也纳皇家女子学院的横空出世,让不少贵族都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虽然维也纳在女子教育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宽松的,但是现在整个社会的主流依然认为此举是在浪费金钱和培养“巫婆”。
而这次由皇室主动牵头,假如此时的君主是个没有精神或生理疾病的正常人,也许还会有人提出异议。
然而在维也纳中央公园举行的那场辩论之后,便再没人有这种感观了。
毕竟斐迪南一世和他的弟弟弗兰茨·卡尔大公都不属于正常人这一范畴,因此没人会在意他们的输赢,但要是换到自己头上,后果就截然不同了。一旦输了轻则英名尽毁,重则粉身碎骨。
本来哈布斯堡皇室是以仁慈而着称的,但是随着教会势力的复苏,本能的警惕心理使得他们充当皇室黑手套的意愿比以前更加强烈了。
原因非常简单,帝国内部除了皇室外谁都治不了教会。“既然打不过,那么就加入”这条准则从来都是贵族们的生存之道。
可这么一来却让维也纳美术学院丧失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此时他们只能选择严进严出,来重新提高自己的声望。
而弗兰茨的提议,就如甘霖一般,让其重新焕发了生机。
除了服装设计专业以外,在弗兰茨的建议下,维也纳美术学院还开设了广告、新闻、建筑等专业。
然而此时奥地利在非洲殖民地的棉花产量还是太少了,在短暂地疯狂之后,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再次困扰了整个奥地利的服装产业。
就在中欧各国以为终于得到了喘息之机的时候,美国新上任的总统,宣布了第一条总统命令。
“给予奥地利帝国最惠国待遇,并且向其大量倾销棉花。”
按理说这条命令属于中规中矩,美国人为了抢占棉花市场,做出这种举动实在无可厚非。
只不过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却是给了德意志和亚平宁半岛的国家重重一击。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安装最新版。】
这道命令等于是使奥地利帝国在源头上就截断了中欧其他国家翻盘的可能。
海量的美国棉花流入奥地利,经由帝国境内的工厂们加工被制成棉布和衣服,然后再涌入中欧市场。
它们的大街小巷几乎都充斥着来自于奥地利的服装成品,致使其他国家根本无力也无法与其竞争。无论是在质量和价格或者款式上,奥地利的产品都占有绝对优势,让人望尘莫及。
许多经济学家都担心,奥地利人在垄断服装市场之后会主动提高价格,以谋取更高的利润。
尤其是普鲁士,更是抛出了一大堆阴谋论,来诋毁奥地利和哈布斯堡皇室。
然而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奥地利方面不仅没有在涨价上做文章,反而还通过公告的行式主动告知大众,其服装品将会降价出售,称这样能让更多的中下层民众享受到应有的便利。
当然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宣传模式,比如在德意志邦联内打出的公开口号是“让每个德意志人都有衣服穿。”
在奥地利国内打出的当然是“让每个奥地利人都有衣服穿。”在亚平宁地区则是换了另一番说辞。
总之这一次,弗兰茨不但赚得盆满钵满,还借机刷了一波好名声。
其实降价销售是一种更加长远的策略,因为这样就加高了行业门槛,让其他国家的竞争者再也难以生出与其对抗的心思。
至于那些失业者,这是鼓励他们选择去奥地利工作的绝佳机会。
毕竟现在内来塔尼亚的铁路交通那么方便,而且就算做不了工人,还可以选择去外来塔尼亚务农。
以上方法均不行的话,还有去海外殖民地这一不错的出路。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2/2372/19670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