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矛盾说》已然大成,成书刊刻天下
推荐阅读: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苟成神君,宗门让我入赘、史事讲将1、从死亡之中诞生、国潮1980、美漫:完蛋,我被父愁者包围了!、从渔民开始长生、双生星火、人生重启二十年、
胡宗宪是东南平倭总指挥,在胡宗宪的主持之下,倭患渐渐平息,胡宗宪没有要跟倭寇谈和,搞出贡市这种东西来,组建自己的朋党,进而威逼朝廷让步。
养寇自重,弛防徇敌这种把戏,可不是晋党的专利,事实上,大明能打胜仗的文武官们,若是不掌握这个技能,基本都要吃很大的苦头。
文官也是如此,比如景泰二年进士王越,因为军功封爵,成化十九年,王越被夺爵除名,贬谪安陆闲住。
比如嘉靖末年的胡宗宪。
打胜仗的文官,背弃了文官这个阶级,就会遭到迫害。
胡宗宪有罪,他攀附权奸严嵩父子。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父子倒台之后,胡宗宪因为严党的原因,被罢免回乡闲住,胡宗宪并没有安享晚年,而是在两年后,灭顶之灾从天而降。
胡宗宪以严党的身份再次锒铛入狱,而这一次的罪名是,一封胡宗宪亲笔手书伪造的圣旨。
嘉靖四十四年十月,胡宗宪写下了《辩诬疏》,却迟迟得不到世庙皇帝的回复,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三,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当时在福建做巡抚的汪道昆,是胡宗宪的好友、战友、同乡,听闻胡宗宪狱中自杀的消息,悲愤至极,上奏将徐阶和秦桧相提并论。
汪道昆骂徐阶是大明的秦桧,是因为胡宗宪之死谜团有三:
其一,胡宗宪攀附权贵乃是为了平倭,一事不二罚,胡宗宪既然已经在嘉靖四十一年因为攀附严嵩,被削官身处罚,为何又在两年后,以严党锒铛入狱,胡宗宪就是再愚蠢,还能亲笔手书伪造圣旨?那封胡宗宪亲笔手书的假传圣旨在何处?
其二,胡宗宪上谏的《辩诬疏》,到底有没有被世庙主上所见?内阁有没有利用制度的僵化,暂扣胡宗宪陈情奏疏?世庙主上是否看到过这封奏疏,而后不加理睬?
其三,胡宗宪的真正死因,秦桧是个大贪官,徐阶也贪,秦桧冤杀了岳飞,徐阶掌内阁,胡宗宪之死,到底是畏罪自杀,还是徐阶掌内阁刻意羞辱胡宗宪,最终难忍羞辱冤死狱中?
汪道昆在隆庆年间被起复之后,依旧紧咬着这件事不放,追查了许久,三个问题,一个答案没找到,汪道昆也知道,他恐怕永远找不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隆庆六年,为了安抚汪道昆等一众为胡宗宪喊冤的臣子,朝廷为胡宗宪恢复了抗倭名誉,录其抗倭军功。
朝臣们攻讦张居正,都是攻击他威震主上,因为其他罪名,实在找不出问题来。
歹人王章龙刺王杀驾案,证物中也出现了高拱亲笔手书,张居正却没有趁着这个案子,对新郑一党追魂索魄。
胡宗宪的《辩诬疏》到底有没有被世庙主上所亲见,已然成为了悬案,可是张居正上《陈五事疏》对皇帝做出了要求,要求奏疏应批尽批,不要丢垃圾桶,不要丢小膳房生火,不要留中不发,哪怕皇帝懒懒散散的打个x,下章诸部,还搞了起居注,皇帝看没看,大家都能清楚。
至于冤案,张居正当国,从来不办这种案子,张党和晋党势若水火,晋党依仗之一的大同总兵官马芳案中,兵部说马芳有折冲之功,张居正也没有对马芳、麻贵、麻锦等一众追杀,迫害致死。
政治家和政客有着极大的区别,政客和畜生也有极大的区别。
毫无疑问,张居正是个政治家,他想施展心中的抱负,而不是当国了,打击报复自己的敌人。
张居正一直在小心翼翼的控制着党争的烈度,不至于让大明倾覆。
“谁还有疑问吗?”张居正左右看了看,在浮票上写上了自己的意见,松江巡抚汪道昆、松江总兵官前军都督府左都督俞大猷、内官张诚等一众官吏,前往松江府,主持徐阶还田。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的浮票,拿起了大印,盖在了上面。
张居正从张宏手中接过了奏章递给了张翰,而后从袖子里一抖,拿出了一本新的奏疏。
张居正开口说道:“庶吉士沈一贯上奏言胡宗宪平反事。”
“言:夫大司马胡公者,国家飘零逢明主,社稷之臣也。”
“胡司马有社稷功,中撼者,猝死请室,沈山人为胡司马愤,进曰:高皇帝以八议释有罪,唯议其功,我国家倚胡司马,平东南倭患,死司马非世庙意也,既司马亡论已,奈何伤世庙之明?恳请录司马平倭社稷之功,赐谥号以正其名。”
“浩气长存天地动,忠魂永驻古今同。”
“忆昔从司马,长杨较射熊。霓旌千骑出,天网四隅空。”
“文岂相如似,时应汉主同。只今飞鸟尽,好为韣良弓。”
沈一贯是隆庆二年的学士,是浙党的人,他的父亲沈明臣曾经是胡宗宪的幕僚,自称沈山人。
胡宗宪死后没人敢去悼念,沈明臣去了,而且还为胡宗宪的身后清誉不断奔走,这儿子中了进士,还让儿子沈一贯继续为胡宗宪奔走。
这本奏疏的主要内容,就是赐胡宗宪一个谥号,这样胡宗宪的身后名,就齐全了,胡宗宪不该死,但他已经死了,为尊者讳,不是世宗皇帝要杀胡宗宪,那是谁在僭越神器,要杀胡宗宪呢?
“给不给胡宗宪谥号?”张居正看了一圈问道:“是应该给的,胡公平倭有功,竟瘐死,为其正名,乃是应有之义。”
张居正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给谥号。
瘐死:就是在牢房内因受刑、饥寒或疾病屈辱的死去。
海瑞惊讶的看着张居正。
张居正主持朝局,先以贿赂的罪名打掉了徐阶的保护伞南京礼部右侍郎董传策,而后又派出了和徐阶有仇的汪道昆,再议给胡宗宪正名,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徐阶这一次还能挺得过去?
海瑞当初应天巡抚办徐阶侵占案,既没有打掉徐阶保护伞,又没有团结为胡宗宪奔走的朝士,更没有想到给胡宗宪正名,让徐阶陷入舆论劣势之中。
这一套组合拳,行云流水。
“诸位以为?”张居正合上了沈一贯的奏疏,看向了所有廷臣,胡宗宪求荣得辱,现在录胡宗宪平倭功,赐谥号,有没有人反对?
廷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并没有人站出来反对,晋党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张居正提笔在浮票上写上了自己的意见,给张宏,呈送御前。
朱翊钧看了看,再次下印。
张居正站起身来,甩了甩袖子,跪在地上,朗声说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臣初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教习有徐阶教导臣经世之道,传道授业解惑,而后徐阶为臣师,荐臣为裕王府侍讲侍读,乃是提携之恩。”
“臣以私情,恳请陛下念其嘉、隆之政,多所匡救,下旨宽宥一二,止于还田事结,且勿瓜蔓连坐,臣亦手书一封,陈明利害,陛下幼冲,臣唯恐天下震动。若徐阶不服,仍不肯还田徇私,再行下严旨督办。”
张居正让自己的心腹陈堂,打掉了徐阶的保护伞,又答应了让徐阶的仇人去查此案,又给胡宗宪谥号,让徐阶陷入了绝对的舆论劣势之中,然后才请皇帝旨意,不要让这件事扩大化,若是徐阶还要反抗,再下严旨。
张居正说的很清楚,这是一个私人的请求,若是皇帝不下旨,张居正也没什么办法,他已经尽力维护自己恩师了。
朱翊钧略显沉默,他表示读书人玩的就是脏!
张居正坏事做尽,才说:大家都看到了,我也不想这样,朝中大势所趋,我尽力了,护不住徐阶不是我的错…
朝中的局势根本就是张居正一手造成的,那陈堂是张居正的人,那沈一贯每个月都为胡宗宪奔走。
张居正就是典型的又当又立!
杀人的是你,凑足了杀人条件的是伱,把刀子磨的如此锋利的是你,喊着不要杀人的还是你。
朱翊钧稍微思考了下,点头说道:“无不可。”
对于追击徐阶之事,海瑞当初提到的止还田。
当然,徐阶如果执迷不悟,那不能怪张居正这个学生不为他说话了,张居正已经仁至义尽,朝廷也已经仁至义尽,这田,不还也得还。
至于徐阶的生计,根本不用担心,海瑞回朝的诏书是二月份下的,朝廷继续追查的消息是九月份下的。
也就是说,徐阶有整整七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徐阶的阶级的确会在这次追查中,向下滑落,但那也不会像严嵩一样,饿死在墓舍之中。
严嵩临终之前,因为皇帝严旨、官绅口诛笔伐,只能在墓舍偷别人上坟的贡品,当时连回籍闲住了两年的胡宗宪,也再次被扔进了天牢里屈辱自杀,严嵩连儿子都死了,更没人管严嵩了。
海瑞把开海事和查徐阶兼并侵占混为一谈,不是海瑞不懂政治,而是南方开海的主要反对力量,就是沿海的缙绅,打击沿海缙绅的同时,将松江府市舶司做成既成事实。
廷议还在继续,户部尚书王国光补了徐阶一刀。
王国光拿着一本奏疏说道:“应天巡抚宋阳山上奏说:这素来苏松膏腴之地田赋不均,侵占拖欠数不胜数,闻之使人扼腕痛惜,今日圣主践大宝之位,理当剔刷宿弊,为国家建经久之策。”
“豪家田至七万顷,沈氏欠粮至二万,又不以时纳,夫古者大国公田且三万亩,而今且百倍于古大国之数,能几万顷,而国不贫?”
“吹求太急,民且逃亡为乱。”
应天巡抚的这本奏疏,乍一看,说的这个豪家,是松江的另外一半——沈氏,徐阶的正夫人的沈氏。
“七万顷这个数字是不是有些夸大了?过于鼓噪声势了?”海瑞眉头紧蹙,七万顷是七百万亩!
大明拢共就七百万顷田亩,徐阶一家子能搞这么多?
松江府哪来的这么多的地,海瑞任应天巡抚的时候,也查过徐阶正夫人的沈氏,的确良田无数,但是绝对没有七万顷之多。
“海总宪之疑,我也有,并且专门下文询问,应天巡抚的本意是:南衙侵占田亩已经超过了七万顷,单算沈氏欠了两万石的藁税。”王国光把这句话解释清楚了。
是整个南衙被侵占的膏腴之田,超过了七万顷,而不是沈氏,徐沈两家多大的能耐,能侵占七万顷…
刚收到奏疏的时候,王国光大感惊讶,还专门写了信询问宋阳山,沈氏什么身份,能搞七万顷田?
宋阳山回文,王国光才搞清楚。
如果徐阶不投降,被要求还田的就不仅仅是徐阶侵占的那二十四万亩,包括了他正妻家中,以及整个南衙地面,七万顷田亩,都要被追查。
王国光拿出这本奏疏专门说事,就是逼徐阶不要反抗。
“如此,是我理解有误。”海瑞了然,南衙地面十四府,占了大明半数以上的藁税,近年来,国家财用大亏,和南衙侵占兼并之风愈演愈烈,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徐阶还田事,在王国光补这一刀之后,暂时告一段落。
张居正继续说道:“陛下幼冲,群臣奏疏又晦涩难懂,仅有句读,公文歧义连连,考成法第一事,公文可用俗文俗字,逗句要有,理当表述清楚,没有歧义,减少冗杂内容为宜。”
张居正为了小皇帝能看得懂大明朝臣们的奏疏,考成法推广至全国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把公文写明白,不是写的云里雾里一大堆,用长篇累牍,用垃圾信息轰炸塞满皇帝的认知。
张居正掌内阁,他看的那些个写了几千字屁话的奏疏也烦,一本奏疏洋洋洒洒几千字,一句正事没有,或者正事只有几句,那不是瞎胡闹?
考成法的大棒,终于从京城砸向了地方。
廷议结束之后,讲筵的侍读、侍讲们开始入殿,张居正从袖子里抖出了两封书信递给了张宏,俯首说道:“臣给应天巡抚宋阳山书,给徐阶书,还请陛下过目。”
朱翊钧打开了两封书信,这本是私人信件,不便朱翊钧拆阅,但又涉及到了公务,自然要给皇帝看了。
养寇自重,弛防徇敌这种把戏,可不是晋党的专利,事实上,大明能打胜仗的文武官们,若是不掌握这个技能,基本都要吃很大的苦头。
文官也是如此,比如景泰二年进士王越,因为军功封爵,成化十九年,王越被夺爵除名,贬谪安陆闲住。
比如嘉靖末年的胡宗宪。
打胜仗的文官,背弃了文官这个阶级,就会遭到迫害。
胡宗宪有罪,他攀附权奸严嵩父子。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父子倒台之后,胡宗宪因为严党的原因,被罢免回乡闲住,胡宗宪并没有安享晚年,而是在两年后,灭顶之灾从天而降。
胡宗宪以严党的身份再次锒铛入狱,而这一次的罪名是,一封胡宗宪亲笔手书伪造的圣旨。
嘉靖四十四年十月,胡宗宪写下了《辩诬疏》,却迟迟得不到世庙皇帝的回复,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三,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当时在福建做巡抚的汪道昆,是胡宗宪的好友、战友、同乡,听闻胡宗宪狱中自杀的消息,悲愤至极,上奏将徐阶和秦桧相提并论。
汪道昆骂徐阶是大明的秦桧,是因为胡宗宪之死谜团有三:
其一,胡宗宪攀附权贵乃是为了平倭,一事不二罚,胡宗宪既然已经在嘉靖四十一年因为攀附严嵩,被削官身处罚,为何又在两年后,以严党锒铛入狱,胡宗宪就是再愚蠢,还能亲笔手书伪造圣旨?那封胡宗宪亲笔手书的假传圣旨在何处?
其二,胡宗宪上谏的《辩诬疏》,到底有没有被世庙主上所见?内阁有没有利用制度的僵化,暂扣胡宗宪陈情奏疏?世庙主上是否看到过这封奏疏,而后不加理睬?
其三,胡宗宪的真正死因,秦桧是个大贪官,徐阶也贪,秦桧冤杀了岳飞,徐阶掌内阁,胡宗宪之死,到底是畏罪自杀,还是徐阶掌内阁刻意羞辱胡宗宪,最终难忍羞辱冤死狱中?
汪道昆在隆庆年间被起复之后,依旧紧咬着这件事不放,追查了许久,三个问题,一个答案没找到,汪道昆也知道,他恐怕永远找不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隆庆六年,为了安抚汪道昆等一众为胡宗宪喊冤的臣子,朝廷为胡宗宪恢复了抗倭名誉,录其抗倭军功。
朝臣们攻讦张居正,都是攻击他威震主上,因为其他罪名,实在找不出问题来。
歹人王章龙刺王杀驾案,证物中也出现了高拱亲笔手书,张居正却没有趁着这个案子,对新郑一党追魂索魄。
胡宗宪的《辩诬疏》到底有没有被世庙主上所亲见,已然成为了悬案,可是张居正上《陈五事疏》对皇帝做出了要求,要求奏疏应批尽批,不要丢垃圾桶,不要丢小膳房生火,不要留中不发,哪怕皇帝懒懒散散的打个x,下章诸部,还搞了起居注,皇帝看没看,大家都能清楚。
至于冤案,张居正当国,从来不办这种案子,张党和晋党势若水火,晋党依仗之一的大同总兵官马芳案中,兵部说马芳有折冲之功,张居正也没有对马芳、麻贵、麻锦等一众追杀,迫害致死。
政治家和政客有着极大的区别,政客和畜生也有极大的区别。
毫无疑问,张居正是个政治家,他想施展心中的抱负,而不是当国了,打击报复自己的敌人。
张居正一直在小心翼翼的控制着党争的烈度,不至于让大明倾覆。
“谁还有疑问吗?”张居正左右看了看,在浮票上写上了自己的意见,松江巡抚汪道昆、松江总兵官前军都督府左都督俞大猷、内官张诚等一众官吏,前往松江府,主持徐阶还田。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的浮票,拿起了大印,盖在了上面。
张居正从张宏手中接过了奏章递给了张翰,而后从袖子里一抖,拿出了一本新的奏疏。
张居正开口说道:“庶吉士沈一贯上奏言胡宗宪平反事。”
“言:夫大司马胡公者,国家飘零逢明主,社稷之臣也。”
“胡司马有社稷功,中撼者,猝死请室,沈山人为胡司马愤,进曰:高皇帝以八议释有罪,唯议其功,我国家倚胡司马,平东南倭患,死司马非世庙意也,既司马亡论已,奈何伤世庙之明?恳请录司马平倭社稷之功,赐谥号以正其名。”
“浩气长存天地动,忠魂永驻古今同。”
“忆昔从司马,长杨较射熊。霓旌千骑出,天网四隅空。”
“文岂相如似,时应汉主同。只今飞鸟尽,好为韣良弓。”
沈一贯是隆庆二年的学士,是浙党的人,他的父亲沈明臣曾经是胡宗宪的幕僚,自称沈山人。
胡宗宪死后没人敢去悼念,沈明臣去了,而且还为胡宗宪的身后清誉不断奔走,这儿子中了进士,还让儿子沈一贯继续为胡宗宪奔走。
这本奏疏的主要内容,就是赐胡宗宪一个谥号,这样胡宗宪的身后名,就齐全了,胡宗宪不该死,但他已经死了,为尊者讳,不是世宗皇帝要杀胡宗宪,那是谁在僭越神器,要杀胡宗宪呢?
“给不给胡宗宪谥号?”张居正看了一圈问道:“是应该给的,胡公平倭有功,竟瘐死,为其正名,乃是应有之义。”
张居正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给谥号。
瘐死:就是在牢房内因受刑、饥寒或疾病屈辱的死去。
海瑞惊讶的看着张居正。
张居正主持朝局,先以贿赂的罪名打掉了徐阶的保护伞南京礼部右侍郎董传策,而后又派出了和徐阶有仇的汪道昆,再议给胡宗宪正名,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徐阶这一次还能挺得过去?
海瑞当初应天巡抚办徐阶侵占案,既没有打掉徐阶保护伞,又没有团结为胡宗宪奔走的朝士,更没有想到给胡宗宪正名,让徐阶陷入舆论劣势之中。
这一套组合拳,行云流水。
“诸位以为?”张居正合上了沈一贯的奏疏,看向了所有廷臣,胡宗宪求荣得辱,现在录胡宗宪平倭功,赐谥号,有没有人反对?
廷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并没有人站出来反对,晋党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张居正提笔在浮票上写上了自己的意见,给张宏,呈送御前。
朱翊钧看了看,再次下印。
张居正站起身来,甩了甩袖子,跪在地上,朗声说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臣初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教习有徐阶教导臣经世之道,传道授业解惑,而后徐阶为臣师,荐臣为裕王府侍讲侍读,乃是提携之恩。”
“臣以私情,恳请陛下念其嘉、隆之政,多所匡救,下旨宽宥一二,止于还田事结,且勿瓜蔓连坐,臣亦手书一封,陈明利害,陛下幼冲,臣唯恐天下震动。若徐阶不服,仍不肯还田徇私,再行下严旨督办。”
张居正让自己的心腹陈堂,打掉了徐阶的保护伞,又答应了让徐阶的仇人去查此案,又给胡宗宪谥号,让徐阶陷入了绝对的舆论劣势之中,然后才请皇帝旨意,不要让这件事扩大化,若是徐阶还要反抗,再下严旨。
张居正说的很清楚,这是一个私人的请求,若是皇帝不下旨,张居正也没什么办法,他已经尽力维护自己恩师了。
朱翊钧略显沉默,他表示读书人玩的就是脏!
张居正坏事做尽,才说:大家都看到了,我也不想这样,朝中大势所趋,我尽力了,护不住徐阶不是我的错…
朝中的局势根本就是张居正一手造成的,那陈堂是张居正的人,那沈一贯每个月都为胡宗宪奔走。
张居正就是典型的又当又立!
杀人的是你,凑足了杀人条件的是伱,把刀子磨的如此锋利的是你,喊着不要杀人的还是你。
朱翊钧稍微思考了下,点头说道:“无不可。”
对于追击徐阶之事,海瑞当初提到的止还田。
当然,徐阶如果执迷不悟,那不能怪张居正这个学生不为他说话了,张居正已经仁至义尽,朝廷也已经仁至义尽,这田,不还也得还。
至于徐阶的生计,根本不用担心,海瑞回朝的诏书是二月份下的,朝廷继续追查的消息是九月份下的。
也就是说,徐阶有整整七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徐阶的阶级的确会在这次追查中,向下滑落,但那也不会像严嵩一样,饿死在墓舍之中。
严嵩临终之前,因为皇帝严旨、官绅口诛笔伐,只能在墓舍偷别人上坟的贡品,当时连回籍闲住了两年的胡宗宪,也再次被扔进了天牢里屈辱自杀,严嵩连儿子都死了,更没人管严嵩了。
海瑞把开海事和查徐阶兼并侵占混为一谈,不是海瑞不懂政治,而是南方开海的主要反对力量,就是沿海的缙绅,打击沿海缙绅的同时,将松江府市舶司做成既成事实。
廷议还在继续,户部尚书王国光补了徐阶一刀。
王国光拿着一本奏疏说道:“应天巡抚宋阳山上奏说:这素来苏松膏腴之地田赋不均,侵占拖欠数不胜数,闻之使人扼腕痛惜,今日圣主践大宝之位,理当剔刷宿弊,为国家建经久之策。”
“豪家田至七万顷,沈氏欠粮至二万,又不以时纳,夫古者大国公田且三万亩,而今且百倍于古大国之数,能几万顷,而国不贫?”
“吹求太急,民且逃亡为乱。”
应天巡抚的这本奏疏,乍一看,说的这个豪家,是松江的另外一半——沈氏,徐阶的正夫人的沈氏。
“七万顷这个数字是不是有些夸大了?过于鼓噪声势了?”海瑞眉头紧蹙,七万顷是七百万亩!
大明拢共就七百万顷田亩,徐阶一家子能搞这么多?
松江府哪来的这么多的地,海瑞任应天巡抚的时候,也查过徐阶正夫人的沈氏,的确良田无数,但是绝对没有七万顷之多。
“海总宪之疑,我也有,并且专门下文询问,应天巡抚的本意是:南衙侵占田亩已经超过了七万顷,单算沈氏欠了两万石的藁税。”王国光把这句话解释清楚了。
是整个南衙被侵占的膏腴之田,超过了七万顷,而不是沈氏,徐沈两家多大的能耐,能侵占七万顷…
刚收到奏疏的时候,王国光大感惊讶,还专门写了信询问宋阳山,沈氏什么身份,能搞七万顷田?
宋阳山回文,王国光才搞清楚。
如果徐阶不投降,被要求还田的就不仅仅是徐阶侵占的那二十四万亩,包括了他正妻家中,以及整个南衙地面,七万顷田亩,都要被追查。
王国光拿出这本奏疏专门说事,就是逼徐阶不要反抗。
“如此,是我理解有误。”海瑞了然,南衙地面十四府,占了大明半数以上的藁税,近年来,国家财用大亏,和南衙侵占兼并之风愈演愈烈,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徐阶还田事,在王国光补这一刀之后,暂时告一段落。
张居正继续说道:“陛下幼冲,群臣奏疏又晦涩难懂,仅有句读,公文歧义连连,考成法第一事,公文可用俗文俗字,逗句要有,理当表述清楚,没有歧义,减少冗杂内容为宜。”
张居正为了小皇帝能看得懂大明朝臣们的奏疏,考成法推广至全国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把公文写明白,不是写的云里雾里一大堆,用长篇累牍,用垃圾信息轰炸塞满皇帝的认知。
张居正掌内阁,他看的那些个写了几千字屁话的奏疏也烦,一本奏疏洋洋洒洒几千字,一句正事没有,或者正事只有几句,那不是瞎胡闹?
考成法的大棒,终于从京城砸向了地方。
廷议结束之后,讲筵的侍读、侍讲们开始入殿,张居正从袖子里抖出了两封书信递给了张宏,俯首说道:“臣给应天巡抚宋阳山书,给徐阶书,还请陛下过目。”
朱翊钧打开了两封书信,这本是私人信件,不便朱翊钧拆阅,但又涉及到了公务,自然要给皇帝看了。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3/3592/304142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