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阅阁小说网,无弹窗免费阅读 > 军史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二百三十六章 捣巢灭倭长策疏

第二百三十六章 捣巢灭倭长策疏

推荐阅读: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苟成神君,宗门让我入赘史事讲将1从死亡之中诞生国潮1980美漫:完蛋,我被父愁者包围了!从渔民开始长生双生星火人生重启二十年

    朕真的不务正业正文卷第二百三十六章捣巢灭倭长策疏“眼下打起来,大明必输,打赢了,也是输。”吴百朋回答了谭纶的问题。
    谭纶问,大明和俺答汗发生冲突,大明有几成的胜算,而吴百朋给的答案是大明很难赢,打赢了也是输,大明输,北虏输,这就是个双输的局面。
    之前那二十五年的冲突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剧烈冲突之后,才有了隆庆议和,俺答封贡。
    吴百朋和谭纶详细的沟通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吴百朋根据过往的经验指出,北虏强就强在会逃跑,所以生生不息,强就强在不知其踪,强就强在往草原沙漠里一钻,凭借着天时地利,压根就找不到、杀不干净,如同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机动能力的差距,强如明成祖文皇帝,五次北伐,后面三次,战果寥寥,因为北虏发现,只要不跟大明军正面接触,远遁之后,大明根本奈何不了他们。而俺答汗、土蛮汗在和大明交易的时候,根本不卖战马和种马,就是为了维持这种战略机动能力的领先。
    出塞作战,大明收获太少,付出太多,只要开战,就是必输无疑。
    “朝中有精算之风。”吴百朋阐述自己第二个理由,他十分痛惜的说道:“在精算之风下,朝廷相继丢掉了交趾、大宁卫、奴儿干都司、河套,得亏京师在北衙,要是在南衙,怕是连咱们脚下的地,都要精算出去。”
    吴百朋可不是开玩笑,从永乐十九年迁都之后,大明朝南迁的风力舆论就没有断过,在正统十四年,土木堡天变之后,徐有贞为首的南迁派,就主张迁回南衙,躲避瓦剌锋芒。
    吴百朋十分明确的说道:“如此普遍存在的精算之风,其实也是有些道理的,且不论奴儿干都司这个羁縻之地,就以河套而言,朝廷要是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套也不过是片草场而已,同样,大明北伐,征战所得之土,也不过是羁縻之地,其产不得入腹地,大明军力无法投入草原,必然不能持久。”
    “所以,要有路。”
    打回来做什么?都是些负收益的地区,拿回来也是吃朝廷的财政,朝廷穷的叮当响,哪有银子、哪有粮食支援塞外新占领土?打下来的土地,全都是需要扶贫的地方,自然得不到广泛的支持。
    大宁卫有一座桃吐山,桃吐山的白土,可以有效的漂洗羊毛,让羊毛脱脂,祛除异味的同时,更加光泽洁白,易于染色,这大宁卫才算是被广泛认同下来。
    但是再接着打,需要理由,需要收益,一年连三尺水都降不了,怎么耕种,怎么维持长久的占领?靠腹地供养,腹地真的没有意见吗?就算腹地的所有人为了国朝大计,可以输血,但问题是,腹地现在也是矛盾重重,并无余力供养。
    修路需要征召劳役,而劳役需要给人粮食,胡元野蛮的治理黄河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
    开发一个很可能赔钱的地方,对于没有完整财税体系、四处都是避税缙绅的大明而言,还是太难了一些。
    “听说近来,还有些人在鼓噪风力,要裁撤松江、福建、广州市舶司的都饷馆。”吴百朋说起这个就是一阵的头疼不已,都饷馆百值抽六,都要被反对,而且反对的声浪很大,对于朝廷又要官营丝绸又要收税的行为,无数的喉舌,在鼓噪着这些风力。
    谭纶摇头说道:“不必理会,聒噪而已。”
    因为光懋那封奏疏,朝廷现在开始筹备着前往琉球,帮助琉球王平倭,这次的平倭是为了大明白银流入能够少一些中间商赚差价,在如此情况下,革除都饷馆,拿什么养水师?没有水师拿什么来保卫海路畅通无阻?没有水师,拿什么来保障大明海疆的安全?
    所以谭纶的评价是聒噪。
    其实不仅仅是都饷馆,清丈、还田、屯耕、稽税房等等,反对声也是此起彼伏,认为朝廷在苛责鱼肉缙绅,恐酿大患。
    “说回对草原用兵。”吴百朋眉头紧蹙的说道:“其实我最担心的还是西北胡汉混居导致西北多间谍细作。”
    吴百朋人在宣大做督抚,自然知道当地的情况,和俺答汗偷偷摸摸走私交易的,只有张四维和他的同党吗?并不尽然。
    晋商不仅仅只有张四维,还有王崇古,还有杨博,还有许许多多的晋商,和西北胡虏走私贸易,张四维的出现绝非偶然。
    和过去失败原因相同,大明对俺答汗动武的结果就是:俺答汗跟开了天眼一样,知道大明军卒的一举一动,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胡汉混居的社会背景。
    这也是吴百朋主张和三娘子等议和派修睦的主要原因,扩大官方贸易,走私贸易才能大幅度的减少,才更加容易打击。
    谭纶和吴百朋聊了很久,才结束了这次的见面。
    吴百朋又去见过了张居正,最后在文华殿上被皇帝召见奏对,吴百朋得到了明旨,才打算回到宣府去。
    朱翊钧赞同了吴百朋的提议,仍然拒绝俺答汗请金印,让三娘子入京来朝贡,扩大边贸的各种主张。
    万历五年四月十三日,大明的廷议开始了,缺席了十天廷议的谭纶终于回到了文华殿上,气色都好了很多,群臣见礼之后落座,准备廷议。
    “大司马的病好了?”万士和关切谭纶的身体健康。
    谭纶多少有点无奈的说道:“我没病。”
    “没病歇了十天?”万士和立刻回答道。
    “好吧,我有病,养好了。”谭纶放弃了争吵。
    整个京堂都认为谭纶病了,而且病的很重,很多朝臣都前往谭纶府邸探病,既然大家说他病了,那他就承认就是了。
    这没病为什么要歇十天?
    “大司马,定要小心看顾好自己的身体。”朱翊钧对谭纶发出了关切。
    “谢陛下关怀怜爱。”谭纶赶忙俯首谢恩,大明天子多薄凉寡恩,小皇帝蓬头垢面穿错鞋到解刳院的情景,实在是让谭纶百感交集,陛下虽然暴戾爱杀人,但还是很爱护臣子的。
    “三娘子后日入朝,仍由鸿胪寺卿陈学会接洽事宜。”张居正翻出了第一本奏疏,看着马自强,交代着任务,三娘子入朝之前批准,传到了西北,三娘子入朝动作很快,后天就该到了。
    “三娘子带了些美人,一律送于皇叔。”朱翊钧做出了补充的交待。
    三娘子入朝,专门带了草原的海拉尔,也就是草原明珠,共计十三人,带这些海拉尔的目的,自然是共襄皇帝大婚选秀盛举,宗主国大婚,藩属国不意思意思那还是藩属国?
    大明皇帝不会收,但是三娘子得带,这样一来入京便有了正经的理由。
    “臣遵旨。”马自强俯首领命。
    谁说陛下苛责宗室,没有亲亲之谊,郑王世子朱载堉第一个不服,眼下朱载堉仍然不是德王,不是原来德王府不肯让出这个德字,是朱载堉他亲爹还活着,等到朱载堉的父亲去世,才会封王。
    所以朱载堉的府邸就是德王府,但是朱载堉没有德王的封号。
    就像是沐王府的爵位其实是黔国公,但是大家都习惯叫沐王府一样,无名有实,一应礼仪,皆以亲王待遇。
    “大司马不在这十多日,兵部诸事一切正常,尤其是筹措军粮、军备,供大明所需,而户部准备在八月前,征调七万失地佃户为力役,随军前往大宁卫,运送粮草、军备、开挖沟渠、架桥等工兵营造之事。”张居正和谭纶交代了下他不在这十多天,朝廷的动作。
    这是早就定好的国策,柔西北,伐东北,仍然要把土蛮汗彻底赶出辽东,防止土蛮汗和建奴成为军事同盟的可能。
    大明这台战争机器再次开始转动,筹备军粮、军械已经进行了四个月的时间,要一直筹备到秋高气爽的九月,九月大明京营将会再次前往大宁卫,依旧是过去无赖的打法,等下雪。
    战争不会是突然开始的,一定是有预兆的。
    大明仍然要对土蛮汗进攻,首先拒绝了土蛮汗再次进行互市的请求,上一次的羊毛互市大获成功,土蛮汗想再接再厉,和大明继续互市,结果被拒绝,这是经济上的封锁,也是对目标不再表达善意。
    大明让三娘子进京,不仅仅要安抚俺答汗没有获得金印的不满,也是和三娘子沟通,安定西北。
    对目标不再善意、外交协调防止两线作战,这是政治层面。
    而在军事层面,筹备军粮、军械,征调力役运送粮草之大宁卫、京营的斥候、墩台远侯奔赴前线,探察敌情,下令让密云、永平、山海关小心防守、京营和三镇开始协调、李成梁筹措准备前往彰武。
    在社会层面,大明的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开始出京宣谕,例如近期不得前往大宁卫、修缮城墙、阅视军备,防止大明军可能出现的前线兵败大溃败后带来的京畿震动,这是公开的行动,不公开的行动则有清点成丁、筹措准备募集客兵、粮草转运、查捕间谍等等。
    大明要动武这种事,根本瞒不住,所以,所以大宁总兵王如龙,已经完全进入了战时状态,防止土蛮汗狗急跳墙,这也是李成梁前往彰武的原因。
    这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张居正主持下进行的,在有张居正在朝的时候,朱翊钧这个皇帝说要有光,那么廷议批准后就有了光,他这个皇帝说要攻伐全宁卫,把土蛮汗彻底赶出辽东,经过廷议批准后,大明这台战争机器就开始了转动。
    朱翊钧又想起了当初李成梁要出抚顺关荡平古勒寨,生擒逆酋王杲之战,那是大明时隔多年的出塞的战争,而张居正给李成梁准备了戚继光的京营、陈大成等三镇军两个预备役,云集山海关,作为后援掠阵,防止生变。
    张居正主持军务之事,总是这样准备极其充足,也令人安心。
    李成梁在张居正死前,一直是大明的忠骨良臣,但之后,李成梁就开始尾大不掉,弛防徇敌来保证自己的地位了,这固然是李成梁这个家伙不为人臣,也跟朝中风力转向有很大的关系。
    张居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布置,朱翊钧一句话没说,不停的奋笔疾书做着笔记,若是有不懂的就标记出来,等到廷议之后的讲筵再细细询问,朱翊钧这是在抄作业,学习如何处理国事。
    “至于东征倭国之事。”张居正眉头紧皱的说道:“陛下,容臣缓思定策。”
    “先生不赞同进攻倭国吗?”朱翊钧奇怪的问道,上次,户科都给事中光懋专门上奏说反对一条鞭法,举出了一个理由是大明贫银,银路也不在大明的掌控之中,依仗大明不丰饶之物进行新政,必然会出现纰漏。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3/3592/30415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