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推荐阅读: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苟成神君,宗门让我入赘、史事讲将1、从死亡之中诞生、国潮1980、美漫:完蛋,我被父愁者包围了!、从渔民开始长生、双生星火、人生重启二十年、
朕真的不务正业正文卷第四百一十七章大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长期批阅奏疏的朱翊钧,其实学会了一项技能,那就是提炼关键字,在冗长的信息流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来。
他总是能够从近千字的奏疏里,精准的提炼到那些个关键词。
有些患有贱儒通疾的家伙,是精致完全利己者和惯性撒谎者,他们的奏疏通常有几个特点,朱翊钧将其称之为烟雾弹。
大抵就是四种:补充细节、无用的情感堆砌、充斥着主观判断、抛开事实不谈的狡辩。
即便是问好这点屁事,也绝不言简意赅,而是用冗长的、无序的、无用的信息去补充细节,来塑造一个更加完整的故事,来对皇帝进行信息轰炸,用无用的信息流,让人们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在奏疏中,用长篇大论来描述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对国事的担忧、对理想的追求,情感极其丰富,干扰皇帝的情感嗅觉,进而引得皇帝的认同和同情,这种丰富的情感似乎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忧国忧民的形象,但实际上,個个都是蛀虫。
在奏疏中,喜欢用,我觉得,我认为,我希望,我只是,我并没有等等措辞,一边陈述事实,而后用大量添油加醋的谬论,来开解自己犯下的错误,进而希望获得宽恕,或者乞求给更多的机会,被罢免的贪官和被考成法筛选的垃圾,都喜欢用这个办法。
最后就是抛开事实不谈的诡辩,一切错误的起始动机都是基于善意出发,想法是好的,执行出了问题,来掩盖自己无能的事实。
很长时间里,前四川巡抚罗瑶的奏疏就是这个样子,他的奏疏里全都是废话,说着四川里的种种见闻,表达着对皇帝的忠心耿耿,唯独不说清丈的大事,总是我觉得四川应该如何如何发展,说的头头是道,可实践之时,又是另外一种路线,他从来没有清丈,因为做不到。
所以短短三年,罗瑶就被张居正给扔到南京养老,很快调查清楚后,张居正就斩杀了他,清理门户。
王廷瞻入川和罗瑶入川时,面临的局面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但最后的结局,却是如此的天差地别。
甚至在皇帝想要看在张居正的面子上,私宥罗瑶一二,张居正都提前在浮票上写明了自己的态度。
饶了罗瑶,谁来饶过四川百姓?
张居正有这种能力,一本奏疏扫一眼就能从冗杂的信息里提炼到关键点,张居正也清楚皇帝的英明,所以他从来不担心朝臣们蒙蔽圣上。
糊弄皇帝?
皇帝精着呢,拿什么糊弄。
朱翊钧处理了罗瑶之事后,就看向了王谦的奏疏,王谦是个恶人,仗着老爹的权势、仗着皇帝的圣眷、仗着自己的背景,胡作非为的大恶人。
华阳学府的惨案,绝对会成为王谦这辈子的污点之一,但这个事儿,他办最合适。
王廷瞻还要在四川继续清丈,四川除了成都府之外,还有数个府衙、县衙、土司,想要完成清丈,王廷瞻仍需要地方吏员的配合,刘显、刘綎父子,还需要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应对西南东吁剧变。
王谦作为天子使者,办完了差就要走,一切的罪孽,王谦本人承担后,抽身而去,王廷瞻和刘显父子可以继续在四川主持工作,不用完全站在地方势力的对立面。
王谦的胆大包天,恰恰成为了四川戥头大案,清丈国策、备战方略中最优秀的解法。
“下章兵部,以平倭军功,特兹特进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兼太子太保,再以平九丝安西南论功,封江安伯,岁禄八百石,给世券,诏入京师颐养。”
“刘显父子,缕缕之忠,惟天可鉴。”
“刘綎披坚执锐,任四川总兵。”朱翊钧放下了奏疏,让冯保去传旨。
刘显的军功在汉时,封个关内侯绰绰有余了。
可大明兴文匽武的大势之下,刘显却从来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常年征战,刘显的身体旧伤极多,诏入京师,是为了让刘显更好的活下去,刘显作为本地人,身子骨撑不住接下来的斗争了。
刘显年纪大了,可刘綎刘大刀,正值壮年,无论是政治、军事斗争,都需要一个好身体。
朱翊钧此举没有安抚四川遮奢户的想法,否则的话,刘綎也会一道入京,而不是仍然留在四川任总兵,继续威慑望族了。
王谦搞得华阳学府惨案,刘綎可是刽子手之一,刘綎不走,这些望族就会怕,怕,就对了,这就是朱翊钧的目的,必须要清丈还田。
刘綎很能打,是戚继光离京、李成梁养寇自重之后,最能打的那几个之一,朱翊钧倒是非常好奇,李如松和刘綎,到底谁更厉害,都是年轻将领里的人杰。
当然,这俩人,朱翊钧一个也打不过,他还是心里有数的。
徐渭,大明长崎总督府总督,孙克毅松江孙氏前掌舵人,现在长崎市舶司市舶使,掌管长崎到大明的商舶往来和货物调度,以及征税的都饷馆,长崎市舶司去年送到京师的税金为十二万两,总督府送到大明的倭银,为一百五十七万两。
十二万的税金,自然不能和松江市舶司的一百二十三万银、福建市舶司的七十二万银相提并论,但作为建立在敌人地盘上的总督府,存在的意义,远大于税金。
徐渭和孙克毅带着极为忐忑的心情,回京述职来了,长崎总督府的一切,都交给了首里伯陈璘打理,陈璘带着五艘五桅过洋船,到长崎进行武装巡逻,威慑倭寇,才让二人有了离开的契机。
水师总兵、番都指挥、首里伯陈璘的首里,是原来琉球国的都城,首里府。
徐渭在京师的时间很久,长达七年有余,只不过记忆非常不美好,他这七年一直在天牢里住着,他在天津卫上岸的时候,看着极其繁华的天津港,心中感慨万千,大明在开海的发展中,有些矫枉过正了。
天津卫塘沽港,因为渤海冰封的关系,所以并不是一个国际港,更像是个沟通国内的港口,但即便是塘沽港,也有一座万国城,这座万国城虽然不大,但里面有些波斯、红毛番、倭人的商贾。
从完全封闭,到完全开放,转变的速度之快,让徐渭心中阴云密布。
矫枉者必过其正,这是政治的基本逻辑,徐渭非常明白。
“以前这里就是个渔村,我从京师出来之后,行至这里,饿殍遍地,现在繁花似锦。”徐渭对着孙克毅说起了过往,这是他第二次到天津卫,上一次他刚被放出来,从这里去了辽东,他用四个字形容了当初的破败。
饿殍遍地,就是饿死的人,走一段就能看到,这四个字是大乱之世的征兆,彼时的徐渭极为担忧,天下恐有大乱。
京畿、北直隶因为两次入寇,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入眼皆是暮气沉沉,现在一切都是欣欣向荣。
“我第一次来天津卫是开着画舫来的,陛下来天津卫接俞帅回京,那次画舫被陛下给抓了个正着,我还惊虑了许久,生怕招惹到了天怒。”孙克毅也来过天津卫,天津卫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孙克毅完全认不出这里来了。
徐渭笑着说道:“那我考考你,你觉得这里的繁华,是因为什么?”
“开海?学生愚钝。”孙克毅立刻回答道。
“是亦不全是。”徐渭向着会同馆驿走去,对着孙克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种繁华,自然是因为开海,天津卫作为大明京师海上的门户,随着开海政令推进,天津卫越来越重要,而另一方面,也是徐渭认为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清丈还田的影响,大明的百姓是极为勤劳的,只要有块儿地,就可以活下来。
或者说,张居正新政,是一切的基础。
考成法、设时设限、草榜糊名、底册填名,让大明的行政力量从灰烬中涅槃重生,而清丈还田,是补充国之根本之法,振武强兵给武将事权,是给大明这艘大船增添压舱石,而整饬学政,是清朗风气,是教化之功。
生产是人改变自然,主语是人,如果没有人,再多的生产资料,再多的生产工具,也没法生产。
行政力量的恢复,人口的恢复,才是皇帝意志能够得到贯彻的原因。
“谨受教。”孙克毅听明白了徐渭的道理,陛下和先生的新政殊途同归,又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便是文人常说的君圣臣贤。
徐渭和孙克毅从天津卫入通州,自朝阳门入京师,在会同馆驿下榻,会同馆驿,人员流动极大,消息也最为便利。
徐渭和孙克毅洗漱了一番,还没休息,就收到了请柬,显然有很多人想跟长崎总督府的总督沟通一二,徐渭一一拒绝,这不是徐渭这个外乡人,不给本地人面子,而是他要面圣,摸清楚风向后,再进行活动。
大方向都不清楚,胡乱交际,很容易出问题。
徐渭带着孙克毅来到了前门楼子,前门楼子听评书,可不仅仅是沙阿买买提一个人的爱好。
徐渭和孙克毅要听的还是《三打徐阶》,徐渭是胡宗宪的幕僚和徐阶有仇,孙克毅的哥哥因为徐阶被打断了腿,也跟徐阶有仇。
这万士和编纂的评书、戏文,在大明流传甚广,已经有了二创的话本出现。
长崎是个文化荒漠,回京了,自然要享受一二。
“听说了没?王公子在四川搞了个大动静!华阳学府杀的那叫一个惨烈,血流成河,人头滚滚,在京师,有他爹管教,他那骨子里的纨绔劲儿只能收敛,这次到了四川直接动手,可谓是心狠手辣,果决无比。”一个食客,在评书开始前,和同桌交流着。
“嘿,要不说是当代严嵩严世藩呢,不,这王谦比严世藩狠多了,陛下让他到四川办戥头案,他可倒好,就因为和那杨宁仁争风吃醋,抢夺那美人罗香仙,就直接动手了,啧啧,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争风吃醋,抢美人罗香仙,王谦在这里,怕是直接掀桌子了,骂谁呢!他王谦好歹是京师第二纨绔,那罗香仙,他还看不上呢,他王谦最喜欢良家!
但人们总是如此,觉得这个理由更加合适,符合王谦王公子在外的形象。
“那杨宁仁活该,他们老杨家在四川搞戥头大案,张居正的弟子都中招了,不这么搞,王谦不学无术,能有什么办法呢?”
他总是能够从近千字的奏疏里,精准的提炼到那些个关键词。
有些患有贱儒通疾的家伙,是精致完全利己者和惯性撒谎者,他们的奏疏通常有几个特点,朱翊钧将其称之为烟雾弹。
大抵就是四种:补充细节、无用的情感堆砌、充斥着主观判断、抛开事实不谈的狡辩。
即便是问好这点屁事,也绝不言简意赅,而是用冗长的、无序的、无用的信息去补充细节,来塑造一个更加完整的故事,来对皇帝进行信息轰炸,用无用的信息流,让人们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在奏疏中,用长篇大论来描述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对国事的担忧、对理想的追求,情感极其丰富,干扰皇帝的情感嗅觉,进而引得皇帝的认同和同情,这种丰富的情感似乎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忧国忧民的形象,但实际上,個个都是蛀虫。
在奏疏中,喜欢用,我觉得,我认为,我希望,我只是,我并没有等等措辞,一边陈述事实,而后用大量添油加醋的谬论,来开解自己犯下的错误,进而希望获得宽恕,或者乞求给更多的机会,被罢免的贪官和被考成法筛选的垃圾,都喜欢用这个办法。
最后就是抛开事实不谈的诡辩,一切错误的起始动机都是基于善意出发,想法是好的,执行出了问题,来掩盖自己无能的事实。
很长时间里,前四川巡抚罗瑶的奏疏就是这个样子,他的奏疏里全都是废话,说着四川里的种种见闻,表达着对皇帝的忠心耿耿,唯独不说清丈的大事,总是我觉得四川应该如何如何发展,说的头头是道,可实践之时,又是另外一种路线,他从来没有清丈,因为做不到。
所以短短三年,罗瑶就被张居正给扔到南京养老,很快调查清楚后,张居正就斩杀了他,清理门户。
王廷瞻入川和罗瑶入川时,面临的局面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但最后的结局,却是如此的天差地别。
甚至在皇帝想要看在张居正的面子上,私宥罗瑶一二,张居正都提前在浮票上写明了自己的态度。
饶了罗瑶,谁来饶过四川百姓?
张居正有这种能力,一本奏疏扫一眼就能从冗杂的信息里提炼到关键点,张居正也清楚皇帝的英明,所以他从来不担心朝臣们蒙蔽圣上。
糊弄皇帝?
皇帝精着呢,拿什么糊弄。
朱翊钧处理了罗瑶之事后,就看向了王谦的奏疏,王谦是个恶人,仗着老爹的权势、仗着皇帝的圣眷、仗着自己的背景,胡作非为的大恶人。
华阳学府的惨案,绝对会成为王谦这辈子的污点之一,但这个事儿,他办最合适。
王廷瞻还要在四川继续清丈,四川除了成都府之外,还有数个府衙、县衙、土司,想要完成清丈,王廷瞻仍需要地方吏员的配合,刘显、刘綎父子,还需要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应对西南东吁剧变。
王谦作为天子使者,办完了差就要走,一切的罪孽,王谦本人承担后,抽身而去,王廷瞻和刘显父子可以继续在四川主持工作,不用完全站在地方势力的对立面。
王谦的胆大包天,恰恰成为了四川戥头大案,清丈国策、备战方略中最优秀的解法。
“下章兵部,以平倭军功,特兹特进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兼太子太保,再以平九丝安西南论功,封江安伯,岁禄八百石,给世券,诏入京师颐养。”
“刘显父子,缕缕之忠,惟天可鉴。”
“刘綎披坚执锐,任四川总兵。”朱翊钧放下了奏疏,让冯保去传旨。
刘显的军功在汉时,封个关内侯绰绰有余了。
可大明兴文匽武的大势之下,刘显却从来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常年征战,刘显的身体旧伤极多,诏入京师,是为了让刘显更好的活下去,刘显作为本地人,身子骨撑不住接下来的斗争了。
刘显年纪大了,可刘綎刘大刀,正值壮年,无论是政治、军事斗争,都需要一个好身体。
朱翊钧此举没有安抚四川遮奢户的想法,否则的话,刘綎也会一道入京,而不是仍然留在四川任总兵,继续威慑望族了。
王谦搞得华阳学府惨案,刘綎可是刽子手之一,刘綎不走,这些望族就会怕,怕,就对了,这就是朱翊钧的目的,必须要清丈还田。
刘綎很能打,是戚继光离京、李成梁养寇自重之后,最能打的那几个之一,朱翊钧倒是非常好奇,李如松和刘綎,到底谁更厉害,都是年轻将领里的人杰。
当然,这俩人,朱翊钧一个也打不过,他还是心里有数的。
徐渭,大明长崎总督府总督,孙克毅松江孙氏前掌舵人,现在长崎市舶司市舶使,掌管长崎到大明的商舶往来和货物调度,以及征税的都饷馆,长崎市舶司去年送到京师的税金为十二万两,总督府送到大明的倭银,为一百五十七万两。
十二万的税金,自然不能和松江市舶司的一百二十三万银、福建市舶司的七十二万银相提并论,但作为建立在敌人地盘上的总督府,存在的意义,远大于税金。
徐渭和孙克毅带着极为忐忑的心情,回京述职来了,长崎总督府的一切,都交给了首里伯陈璘打理,陈璘带着五艘五桅过洋船,到长崎进行武装巡逻,威慑倭寇,才让二人有了离开的契机。
水师总兵、番都指挥、首里伯陈璘的首里,是原来琉球国的都城,首里府。
徐渭在京师的时间很久,长达七年有余,只不过记忆非常不美好,他这七年一直在天牢里住着,他在天津卫上岸的时候,看着极其繁华的天津港,心中感慨万千,大明在开海的发展中,有些矫枉过正了。
天津卫塘沽港,因为渤海冰封的关系,所以并不是一个国际港,更像是个沟通国内的港口,但即便是塘沽港,也有一座万国城,这座万国城虽然不大,但里面有些波斯、红毛番、倭人的商贾。
从完全封闭,到完全开放,转变的速度之快,让徐渭心中阴云密布。
矫枉者必过其正,这是政治的基本逻辑,徐渭非常明白。
“以前这里就是个渔村,我从京师出来之后,行至这里,饿殍遍地,现在繁花似锦。”徐渭对着孙克毅说起了过往,这是他第二次到天津卫,上一次他刚被放出来,从这里去了辽东,他用四个字形容了当初的破败。
饿殍遍地,就是饿死的人,走一段就能看到,这四个字是大乱之世的征兆,彼时的徐渭极为担忧,天下恐有大乱。
京畿、北直隶因为两次入寇,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入眼皆是暮气沉沉,现在一切都是欣欣向荣。
“我第一次来天津卫是开着画舫来的,陛下来天津卫接俞帅回京,那次画舫被陛下给抓了个正着,我还惊虑了许久,生怕招惹到了天怒。”孙克毅也来过天津卫,天津卫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孙克毅完全认不出这里来了。
徐渭笑着说道:“那我考考你,你觉得这里的繁华,是因为什么?”
“开海?学生愚钝。”孙克毅立刻回答道。
“是亦不全是。”徐渭向着会同馆驿走去,对着孙克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种繁华,自然是因为开海,天津卫作为大明京师海上的门户,随着开海政令推进,天津卫越来越重要,而另一方面,也是徐渭认为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清丈还田的影响,大明的百姓是极为勤劳的,只要有块儿地,就可以活下来。
或者说,张居正新政,是一切的基础。
考成法、设时设限、草榜糊名、底册填名,让大明的行政力量从灰烬中涅槃重生,而清丈还田,是补充国之根本之法,振武强兵给武将事权,是给大明这艘大船增添压舱石,而整饬学政,是清朗风气,是教化之功。
生产是人改变自然,主语是人,如果没有人,再多的生产资料,再多的生产工具,也没法生产。
行政力量的恢复,人口的恢复,才是皇帝意志能够得到贯彻的原因。
“谨受教。”孙克毅听明白了徐渭的道理,陛下和先生的新政殊途同归,又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便是文人常说的君圣臣贤。
徐渭和孙克毅从天津卫入通州,自朝阳门入京师,在会同馆驿下榻,会同馆驿,人员流动极大,消息也最为便利。
徐渭和孙克毅洗漱了一番,还没休息,就收到了请柬,显然有很多人想跟长崎总督府的总督沟通一二,徐渭一一拒绝,这不是徐渭这个外乡人,不给本地人面子,而是他要面圣,摸清楚风向后,再进行活动。
大方向都不清楚,胡乱交际,很容易出问题。
徐渭带着孙克毅来到了前门楼子,前门楼子听评书,可不仅仅是沙阿买买提一个人的爱好。
徐渭和孙克毅要听的还是《三打徐阶》,徐渭是胡宗宪的幕僚和徐阶有仇,孙克毅的哥哥因为徐阶被打断了腿,也跟徐阶有仇。
这万士和编纂的评书、戏文,在大明流传甚广,已经有了二创的话本出现。
长崎是个文化荒漠,回京了,自然要享受一二。
“听说了没?王公子在四川搞了个大动静!华阳学府杀的那叫一个惨烈,血流成河,人头滚滚,在京师,有他爹管教,他那骨子里的纨绔劲儿只能收敛,这次到了四川直接动手,可谓是心狠手辣,果决无比。”一个食客,在评书开始前,和同桌交流着。
“嘿,要不说是当代严嵩严世藩呢,不,这王谦比严世藩狠多了,陛下让他到四川办戥头案,他可倒好,就因为和那杨宁仁争风吃醋,抢夺那美人罗香仙,就直接动手了,啧啧,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争风吃醋,抢美人罗香仙,王谦在这里,怕是直接掀桌子了,骂谁呢!他王谦好歹是京师第二纨绔,那罗香仙,他还看不上呢,他王谦最喜欢良家!
但人们总是如此,觉得这个理由更加合适,符合王谦王公子在外的形象。
“那杨宁仁活该,他们老杨家在四川搞戥头大案,张居正的弟子都中招了,不这么搞,王谦不学无术,能有什么办法呢?”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3/3592/304177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