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阅阁小说网,无弹窗免费阅读 > 军史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四百七十四章 四个自然而然的推论

第四百七十四章 四个自然而然的推论

推荐阅读: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苟成神君,宗门让我入赘史事讲将1从死亡之中诞生国潮1980美漫:完蛋,我被父愁者包围了!从渔民开始长生双生星火人生重启二十年

    大明是一个很硬气的国朝,至少在国格上素来如此。
    比如燕军第一将,靖难第一功的淇国公丘福,率领十多骑兵出塞被埋伏,在胪朐河全军覆没,被俘后不从,鞑靼将丘福斩首,朱棣自此开始了亲征草原。
    瓦剌人带着皇帝兵临京师城下,大明宁愿换个皇帝,也要击托人,并且要回了太上皇明英宗。
    但大明在隆庆二年议和了,这种死鸭子嘴硬的骨气,就被打断了。
    而参与议和的有张居正、高拱、王崇古、杨博等人,就是让大明变的如此软弱的罪魁祸首,俺答汗老了,议和之后再无攻伐大明的能力,但大明宁肯胜之不武,也要大军出塞,击破板升。
    只有俺答汗死了,大明所有人,包括皇帝首辅次辅将军们,才能体面。
    正是因为如此,谭纶、梁梦龙、潘季驯才一直积极鼓噪复套之事,因为他们知道大明从上到下所有人都需要河套,哪怕是为了体面,哪怕是嘉靖年间首辅夏言因为复套之言被杀,复套之言,依旧是络绎不绝,前赴后继。
    谭纶在临走前,知道了大明在河套设立了绥远,了无遗憾,潘季驯领了圣旨和千万两白银前往河套,主要是为了煤炭和铜山、银山。
    大明老了,少了几分年轻气盛,多了几分圆滑世故,比如最近王崇古搞的迂回路线,张居正选择了认同,并放心的将这种迂回路线彻底交给了王崇古。
    张居正素来重视循吏,他是那种唯结果论的忠实拥趸,能做成,不顾什么方法方式。
    大明皇帝要求的是彻底还田,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将大明再次耕犁一遍,也必须进行,现在做不了,日后生产力提高也必须做,蒸汽机已经开始咆哮,工业化的进程已经一脚踹开了大门,那必须彻底还田释放生产力,增加人口,增加工匠人数,这是工业化的必然进程。
    张居正反复劝谏,拿出了妥协还田疏,三个进程,即便是做到额田的地步,也不过是封建改良主义,鼓励原来的乡贤缙绅成为工坊主,将获利更低的生产资料土地,以更加稳妥的、温和的方式,还给百姓,所以这叫做还田。
    而王崇古则在极力反对的过程中,拿出了一个迂回妥协的还田疏,以各种阴谋诡计的方式,坑蒙拐骗的引诱遮奢户,完成部分还田,甚至连封建改良主义都算不上,顶多算是封建皇帝拥趸,为了更多的工匠,进行的一次生产关系改变的尝试。
    即便是如此,就已经让人足够的惊心动魄了。
    朱翊钧刚刚送走了潘季驯,1100万两银子,潘季驯带走了两百万银,剩下的将会在半年内逐步灾大归化城,工部吏部兵部遣官营建大同到归化、归化到五原府、朔方府等地驰道。
    值得注意的是,胜州露采煤厂已经投入使用,卧马岗因为需要通过大漠的驰道,所以没有什么动作。
    戚继光弄了五千名俘虏,在胜州开山修路,铺设了一条石子路,已经营建好了部分的官舍,开采所用的各种铁器已经开始动工,五千饶露煤场,开采效率开始快速提升,这些俘虏都是汉儿,现在要在煤场服劳役五年,才能获得自由身。
    朱翊钧对胜州采煤场的进程,出乎意料,戚继光会打仗,朱翊钧知道,戚继光会种地,朱翊钧知道,戚继光会开矿,朱翊钧也知道,但开的这么快,实在是出乎朱翊钧的意料之外!
    西山煤局都没这么快的!
    什么时候浓眉大眼的戚继光,对开矿之事如此熟稔了?
    为了解开疑惑,朱翊钧写信到了前线,戚继光的回信,也的很清楚,当初他在浙江招募的客兵,大半都是矿工,开矿那是老手艺了。
    在戚继光眼里,矿工窑民工匠,都是一等一的兵源,其次是乡野,最次的便是城里人,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直接明了:自选乡野民丁。
    城里人不能用,城里人吃不了苦还意见大扰乱军心;喜欢花拳绣腿的不能用,套路只能耍帅不能杀敌;做过吏员公职不能用,因为他们就知道投机取巧,可劲儿的钻营。
    大明堂堂大将军戚帅,也是个老阴阳人了,偶尔也会提到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打起仗来悍不畏死。
    这倒是真的,朱翊钧就亲眼见过一次,有一次京营演练,一方输红眼了,有一旗,扛起火药包就要冲过去跟对手同归于尽,得亏被人给拦下来。
    戚继光的嫡系多为义乌兵,这几年,他的风格逐渐变得稳重起来,义乌兵反倒是聚集在了李如松的帐下,李如松打起仗来也是个疯子,还带着一群疯子。
    朱翊钧收起了戚继光的书信,对着冯保道:“戚帅来信,墩台远侯发现了个大铁山,也不知道如何跟朝廷那个铁矿,就在卧马岗的附近,就很大很大的一个铁山,露的,品位很高。”
    冯保和张宏互相看了眼,彼此都是疑惑的道:“啊?”
    突然从而降的泼富贵,实在是让人措手不及,缺银少铜没有煤铁还烂,是这些年明公们经常提及的话题,滇铜难,埋得深,但还是要倾尽全力的采用,西山煤局的煤三十多丈深,也要挖煤。
    结果现在,戚帅又报闻了一个新的矿山,铁山。
    采不完,根本采不完。
    其实很简单,卧马岗附近是中亚成矿带,而且是斑岩型铜金矿的成矿带,倭国、吕宋、婆罗洲、智利也都是富矿,他们都分布在环太平洋成矿带,又因为板块运动,这些地方也在造山带,地里的矿就都拱出来了。
    不是云南地方官员不负责、百姓不勤恳,短短不到十年就被吕宋铜祥的赤铜产量给超过了,完全是因为自然禀赋的原因。
    朱翊钧的勤勉已经超过了大明朝大多数的皇帝,他给边方的将军写信,奏疏从不过夜,御门听政、操阅军马,几乎没有休沐的时间,这让他对信息的掌握,也超过了大多数的皇帝,形成了实质权威,实质皇权,而不是空有一个架子,被人忽悠的人型图章。
    这让朱翊钧能够了解很多的矛盾。
    大航海时代,每一条的利润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增加,即便是抵达琉球换取海货的利润,也超过了300%,如果能抵达泰西,那么利润率将超过1000%,这是费利佩二世面对大明皇帝那么多无礼的诉求,也愿意继续海贸的原因,同样也是大明势要豪右们宁愿出让土地,也要换取出海权的原因。
    海贸,成为了朱翊钧工具箱里,调节矛盾里,颇为有效的一个工具。
    这是王崇古迂回还田的策略过程中,朱翊钧做的总结。
    此时的全楚会馆内,大明帝师张居正,将写好的一卷书,翻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后扔进了火盆里,用一个铁钳,挑动着书籍燃烧,火焰的光芒压过了石灰喷灯,明灭不定。
    游七面色复杂的道:“先生,呕心沥血所作,为何要烧掉它。”
    “现在不合用,不适合,所以需要烧掉它,时间到了,必然有人总结。”张居正似乎在回答游七,更是在回答自己。
    “可是……”游七呆住了,他不知道这东西要烧…
    这是张居正写好的阶级论第二卷分配,因为在写完阶级论的第二卷后,他洞悉邻三卷的内容,当看到第三卷的时候,他迫不及待的烧毁邻二卷。
    阶级论的第一卷,论述了阶级的存在和阶级的形成,自然而然的得到邻一个推论:
    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演绎出财富与地位的不平等,进而导致各个阶级掌控和可分配的资源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具有然的非正义性。
    这种不平等,再加上民为邦本的纲领,诞生了目前的政治逻辑,杀富济贫来减少这种不平等性。
    田赋商税上,土地在谁手中问谁收取田赋,驰道设有钞关抽分局、腹地五大市舶司、海外四大市舶司向有能力流转的富商巨贾收税;
    在军事上,主要向乡野征兵,而不是城里人,乡野穷民苦力成为京营锐卒,那是阶级的跃迁,比如熊廷弼从放牛娃成为太傅门生和皇帝同门师兄弟;
    在官厂上,则是招揽穷民苦力安置流氓,保证大明不至于有攻破州县规模的民乱发生,成为工匠代表着拥有安定的生活;
    大明的新政,总体而言,都是在围绕着杀富济贫,减少不平等性在进行,包括帘下的废贱籍和还田疏。
    但是!
    阶级论的第二卷,讲的是分配,一旦把分配讲清楚,自然而然的会得到第二个推论:
    使用暴力是改变阶级不平等的主要方式,暴力的使用可以让分配变得平等,进而消除阶级之间的不平等,使用暴力斗争来争取平等,就带有然的正义性。
    这种正义性,在大明也是存在文化基础的,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海瑞上《治安疏》,痛骂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嘉靖皇帝也杀不得海瑞,而这种正义性,有一种,更加暴力倾向的表述是大泽乡的怒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为大明帝师元辅世袭武勋、作为陛下的忠诚拥趸的张居正,从阶级论的第二卷里,看到了造反合理的时候,整个人都傻掉了,之前一直迟迟不动笔,就是不知道写出来会造成何等的恶劣的影响,写出来之后,张居正知道不该写。
    每一个文人,着书立之后,即便是不给别人看,一般也会自己留着,张居正是个读书人,他也打算留着,偶尔翻看一下,感慨一下自己的胆大妄为,然后再心藏好,历代以来,孤本消失不见数不胜数。
    但他简单设想邻三卷后,立刻让游七拿来了火盆。
    张居正简单设想邻三卷的内容——斗争,得到邻三个推论:
    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下的暴力冲突,是持续的、不间断的、永无休止的,它只有在消灭阶级后,才会最终停止,这种激化到暴力冲突的阶级之间的矛盾,会在生产资料再次分配后得到缓解,这种斗争带有必然性。
    这第三个推论指向了一个暴论,王朝轮回的必然,和大明必亡。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第四个自然的推论,一定和消灭帝制有关。
    朘剥和阶级是不正义的、暴力斗争是正义的、暴力斗争的必然和王朝轮回、生产资料再分配的必然性、消灭帝制的必要性。
    张居正仅仅写出了两卷,就要把书烧毁,他已经不敢想象,第四卷的内容出现并且成熟的那一,会带来何等的剧变。
    “先生,此刻烧了,后人不见得能总结的出来。”游七非常肯定的道,宰相门前七品官,大明这么多年,也就一个张居正敢于革故鼎新推行新政,试图挽救大明,再没有了。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3/3592/30418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