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朕为天下黎民留爱卿在朝
推荐阅读: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苟成神君,宗门让我入赘、史事讲将1、从死亡之中诞生、国潮1980、美漫:完蛋,我被父愁者包围了!、从渔民开始长生、双生星火、人生重启二十年、
万历十二年七月,酷热难耐,但是通和宫的御书房却非常的凉爽,因为整个御书房在营造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皇帝乘凉的需求,在设计之初,就仿照自雨亭的设计,用水循环来进行降温。
自雨亭这种凉殿的设计,来自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朝发展到了鼎盛,唐玄宗有一间赫赫有名的自雨殿。
大明皇帝在处理奏疏。
陕西三边总督沈一贯奏闻朝廷,甘肃复设了关西七卫中的两卫,沙洲卫和安定卫完成了建设,这两卫都在嘉峪关外,从提出复设,再到召集驾驭关外汉民前往,委派甘肃镇军屯卫所保卫、营造,终于建好了,两卫一共有二十七个营堡,两个围十里的城池。
这代表着大明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准备之后,终于开始了重开西域,这两卫和嘉峪关互为掎角之势,拱卫嘉峪关的同时,大明对西域从完全防守,转为了进攻姿态。
关西七卫,大明若隐若现的版图,再次亮了起来。
沈一贯在奏疏里提到了一些事儿,那就是甘肃地方出现了一些商贸上的问题,大明腹地的商人前往了甘肃,虽然丝绸之路已经几近于凋零,但还是有西域商人来到了嘉峪关。
大明也有腹地商人在嘉峪关购买各种货物,一些紧俏的货物,都会提前预定,并且支付一部分的定金。
但是西域商人普遍喜欢违约,本来定好的交货时间迟迟不来;本来定好的货物,因为别家的价格更好而出货给了别家商行;本来说好的价格,因为商货的价格上涨,坐地起价;而且伴随着强买强卖的现象,为此发生了不止一次的武力冲突,斗殴还是小事,闹出人命屡见不鲜。
这种违约之普遍,让客商苦不堪言,本就是千里迢迢来到此处的外地人,普遍违约,让客商更加不愿意前来,而这也是丝绸之路凋零的原因之一。
在万历十一年,居然出现了胡商数量大于腹地客商的现象,这种倒挂,让沈一贯猝不及防。
沈一贯给出的办法是在互市的榷场设立了监当官,来公正这些商人之间的协定,也就是说,商人本来一式两份的合同,现在变成了一式三份,如果违背了合同,查实之后,就会取消互市的资格,这种取消资格是带有穿透性质的,不说是某个商人,而是这個商人背后的部族,都在禁止互市的名单之上。
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的禁止互市,再加上甘肃镇军卫镇守,才让违约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
这显然是朝廷看得见的大手,又一次深入到了市场的深度管辖。
“这个法子很好,下章到松江府,让申时行也学着点儿。”朱翊钧对沈一贯的能力是极为认可的,而这个办法是可以借鉴的,大明开海,有五个市舶司,因为海贸的特殊性,违约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但还是有借鉴意义。”
“是。”冯保拿起了钢笔快速记下了陛下的旨意,陛下处理完政务后,冯保会前往半间房,让司礼监把政令执行下去。
宁远侯、辽东总兵李成梁,辽东巡抚侯于赵送来了奏疏,庆贺从辽东到抚顺关的驰道贯通,这条驰道长达260里,经过了沈阳中卫抵达抚顺所,就这条驰道,所有成本,劳役、工料等等折银,就花费了朝廷超过280万银的修建费用。
这条驰道的贯通,意味着抚顺所一旦有变,辽东都司、辽阳本镇兵马可以在一天内驰援到抚顺,不避寒暑风雨,这对辽东的战略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大明在辽东的支点就是广宁、辽阳、沈阳中卫、铁岭、抚顺,只要将这五个地方用驰道串联起来,即便是打输了,也能够及时从内地调补兵力,不让敌人战果扩大。
李成梁今年没有进行拓土,而是选择了消化已经得到的土地,在吉林周围开拓了超过三万顷的良田,这是为了进一步的拓土。
“今岁止六月,迁徙辽东流民共计两万两千户,五万余人,自万历四年起,共计迁往辽东流民突破了十万户,四十三万人丁。”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忠君体国的侯于赵,干得好啊。”
这是个累年增多的过程,在万历四年刚开始屯耕的时候,第一年就只有两千户,不到五千人汉人迁徙辽东,到了万历十二年,仅仅上半年就超过了两万户,不过增速已经明显放缓,趋于稳定。
而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为这些迁徙而去的勤劳百姓提供了生存的保障。
辽东存在一个让李成梁从开始就头疼不已的问题,那就是辽人里,汉人太少。
辽人中包括了鞑靼人、女真人、外喀尔喀人和汉人,汉人在除了辽东都司辖区之外,不具备人数优势,这就是辽东开发的最难难题,而现在随着土地开拓,迁徙辽东的汉民逐渐增多,让大明在辽东的开拓的根基变得更加扎实。
自从万历中期,高淮乱辽之后,汉人要么逃回了关内,要么投奔了鞑靼、女真、外喀尔喀成为了汉儿,辽人里汉人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到了黄台吉时候,黄台吉将辽人变成了满洲人,至此,大明在辽东的征战,都变成了客乡作战。
朱翊钧对第五工兵团营进行了嘉奖,这次给的不多,每人五块银币,但第五工兵团营有三万人,这就是十五万银的赏赐。
“朝鲜使臣来一次,就得给十多万银,这笔银子拿来给工兵们不香吗?大明的笔杆子整天批评朕宁与外邦,不与家奴,朝贡贸易才是真正的宁与外邦,不与家奴,也没见过他们批评朝贡贸易。”朱翊钧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吐槽了两句贱儒的劣根性。
贱儒们追求柔远人,所以对朝贡贸易里的弊端,视而不见,政治活动和经贸活动搅合在一起,能做好才是天大的怪事。
松江巡抚申时行终于跌跌撞撞的完成了一条鞭法在松江府的推行,按照廷臣部议,对申时行官升一级,当初因为他的师爷的问题,导致的官降三级,还有两级。
一条鞭法的推行成功,并不意味着大明将在大明全国推广一条鞭法,还要在松江府继续推行下去,总结经验再做处置。
户部结合松江府经验,给出了一条鞭法推行的标准。
人均拥有白银超过了五两的地方,才有一条鞭法的基本基础;在完全厘清了地亩、地籍,废除了贱奴籍的地方,才能够缓步推行;只有完成还田,一条鞭法才能被所有人认可。
仅仅第一项白银丰富度,目前达到这个丰度的地方,其实并不多,五大市舶司、南衙十四府只有七府,浙江三府,就连北衙京师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主要是北衙作为北方重镇,对人口的虹吸格外严重,人太多了。
当然如果把内帑堆积的银山进行平均,那也能达到标准,但户部没有把陛下的白银平均出去,陛下的银子是陛下的,给国帑应急,是圣恩。
上海知县姚光启为自己的岳父王崇义上了一本奏疏,希望朝廷能够官葬王崇义,官葬不是给谥号,更不是恩荫官,就是一种殊荣,记录在历史里的殊荣,也算是朝廷对王崇义的肯定,这里面唯一的问题就是王崇义是个商人,没有功名,不符合礼法。
而大宗伯万士和的意见是认可,王崇义的身份的确是商人,但是他卖到五湖四海的海带,救了不少的孩子。
朱翊钧处理完了手中的奏疏,站起身来开口说道:“摆驾全晋会馆。”
“陛下,小黄门传告后,王次辅说要来面圣,陛下日理万机,就不必如此麻烦了。”冯保俯首说道。
面圣也是有流程的,要看陛下的日程安排,要提前预约,除非有急事,要不不会直接冒冒失失的跑来,那是伏阙。
“嗯?”朱翊钧眉头一皱,立刻说道:“叫上先生,摆驾吧。”
“臣遵旨。”
大明皇帝要去全晋会馆,就是去请静养过后的王崇古回朝,这算是礼贤下士的一种,本来一道圣旨的事儿,但朱翊钧非要亲自前往,王崇古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了来自陛下的信任。
朱翊钧这么做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山西巡抚周良寅,要在山西办件事儿,大明皇帝亲自前往请次辅还朝,其实也是给足了王崇古面子,给足了圣眷,让王崇古配合。
周良寅要办的事也不是很大,就是他要规范山西府衙的衙役数量,尤其是县尉、班头等要出身行伍退役军兵担任。
通过了十年考验期的周良寅,这么干,就是自绝于百官和士大夫阶级,地方的吏员长期被地方本地乡贤所把控,尤其是县尉、班头等,而流官到了地方,一些脏事儿,也要这些个‘本地人’去办。
这不是周良寅学侯于赵,是周良寅自己的想法,十年考察期换到的机会,周良寅很珍惜,无论是真心实意,还是装的,周良寅能装一辈子,那也是真的。
朱翊钧作为皇帝,要给周良寅找点助力,没有助力,周良寅这差事办不下去还好说,办下去,怕是连命都没了。
反对派们连次辅都敢刺杀,连皇帝都敢刺杀。
朱翊钧摆的是大驾,也就是九六三十八匹马拉的大车,把仪仗拉了起来,向着全晋会馆而去。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如此殊荣,臣诚惶诚恐。”王崇古在全晋会馆门前等着,见到皇帝下车,立刻五拜三叩首行了大礼觐见。
“冯大伴,宣旨吧。”朱翊钧挥了挥手,让冯保宣旨。
圣旨的内容主要是将王崇古的功绩数了数,从王崇古安置宣大十九万流民开始,到王崇古兴大工壮国力为止,以安民之功,给了王崇古一个太谷伯的流爵,和张居正的宜城伯不同,王崇古这个流爵是不世袭的,给流爵也是补一道手续,至此以后,王崇古的安保,就可以由缇骑、铁林军负责了。
“臣谢陛下隆恩。”王崇古再叩首谢圣恩。
“免礼。”朱翊钧挥了挥手,往前走了一步,就停下了脚步。
张居正让游七带着人去拆门槛,陛下第一次来全晋会馆,全晋会馆也是第一次接待皇帝,上一次朱翊钧去的是王崇古家里,全晋会馆不是王崇古的私宅。
全晋会馆的人,压根就不知道皇帝前来,需要把门槛拆了这个礼法,毕竟皇帝拜访臣子这种事儿,也只有洪武年间有太祖高皇帝去徐达家里蹭饭。
当然也有可能知道,全晋会馆就是刻意的,为难这个背叛了晋党的党魁王崇古。
全晋会馆没拆门槛,张居正让游七游守礼带着全晋会馆的下人,把所有的门槛都拆了去,朱翊钧如履平地,踏入了全晋会馆。
今天朱翊钧走进了有门槛的全晋会馆,明天王崇古就要被礼部、都察院的言官以欺君罔上的罪名弹劾,一如当初谭纶朝日坛咳嗽,被大明言官抓着失仪连章弹劾。
自雨亭这种凉殿的设计,来自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朝发展到了鼎盛,唐玄宗有一间赫赫有名的自雨殿。
大明皇帝在处理奏疏。
陕西三边总督沈一贯奏闻朝廷,甘肃复设了关西七卫中的两卫,沙洲卫和安定卫完成了建设,这两卫都在嘉峪关外,从提出复设,再到召集驾驭关外汉民前往,委派甘肃镇军屯卫所保卫、营造,终于建好了,两卫一共有二十七个营堡,两个围十里的城池。
这代表着大明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准备之后,终于开始了重开西域,这两卫和嘉峪关互为掎角之势,拱卫嘉峪关的同时,大明对西域从完全防守,转为了进攻姿态。
关西七卫,大明若隐若现的版图,再次亮了起来。
沈一贯在奏疏里提到了一些事儿,那就是甘肃地方出现了一些商贸上的问题,大明腹地的商人前往了甘肃,虽然丝绸之路已经几近于凋零,但还是有西域商人来到了嘉峪关。
大明也有腹地商人在嘉峪关购买各种货物,一些紧俏的货物,都会提前预定,并且支付一部分的定金。
但是西域商人普遍喜欢违约,本来定好的交货时间迟迟不来;本来定好的货物,因为别家的价格更好而出货给了别家商行;本来说好的价格,因为商货的价格上涨,坐地起价;而且伴随着强买强卖的现象,为此发生了不止一次的武力冲突,斗殴还是小事,闹出人命屡见不鲜。
这种违约之普遍,让客商苦不堪言,本就是千里迢迢来到此处的外地人,普遍违约,让客商更加不愿意前来,而这也是丝绸之路凋零的原因之一。
在万历十一年,居然出现了胡商数量大于腹地客商的现象,这种倒挂,让沈一贯猝不及防。
沈一贯给出的办法是在互市的榷场设立了监当官,来公正这些商人之间的协定,也就是说,商人本来一式两份的合同,现在变成了一式三份,如果违背了合同,查实之后,就会取消互市的资格,这种取消资格是带有穿透性质的,不说是某个商人,而是这個商人背后的部族,都在禁止互市的名单之上。
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的禁止互市,再加上甘肃镇军卫镇守,才让违约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
这显然是朝廷看得见的大手,又一次深入到了市场的深度管辖。
“这个法子很好,下章到松江府,让申时行也学着点儿。”朱翊钧对沈一贯的能力是极为认可的,而这个办法是可以借鉴的,大明开海,有五个市舶司,因为海贸的特殊性,违约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但还是有借鉴意义。”
“是。”冯保拿起了钢笔快速记下了陛下的旨意,陛下处理完政务后,冯保会前往半间房,让司礼监把政令执行下去。
宁远侯、辽东总兵李成梁,辽东巡抚侯于赵送来了奏疏,庆贺从辽东到抚顺关的驰道贯通,这条驰道长达260里,经过了沈阳中卫抵达抚顺所,就这条驰道,所有成本,劳役、工料等等折银,就花费了朝廷超过280万银的修建费用。
这条驰道的贯通,意味着抚顺所一旦有变,辽东都司、辽阳本镇兵马可以在一天内驰援到抚顺,不避寒暑风雨,这对辽东的战略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大明在辽东的支点就是广宁、辽阳、沈阳中卫、铁岭、抚顺,只要将这五个地方用驰道串联起来,即便是打输了,也能够及时从内地调补兵力,不让敌人战果扩大。
李成梁今年没有进行拓土,而是选择了消化已经得到的土地,在吉林周围开拓了超过三万顷的良田,这是为了进一步的拓土。
“今岁止六月,迁徙辽东流民共计两万两千户,五万余人,自万历四年起,共计迁往辽东流民突破了十万户,四十三万人丁。”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忠君体国的侯于赵,干得好啊。”
这是个累年增多的过程,在万历四年刚开始屯耕的时候,第一年就只有两千户,不到五千人汉人迁徙辽东,到了万历十二年,仅仅上半年就超过了两万户,不过增速已经明显放缓,趋于稳定。
而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为这些迁徙而去的勤劳百姓提供了生存的保障。
辽东存在一个让李成梁从开始就头疼不已的问题,那就是辽人里,汉人太少。
辽人中包括了鞑靼人、女真人、外喀尔喀人和汉人,汉人在除了辽东都司辖区之外,不具备人数优势,这就是辽东开发的最难难题,而现在随着土地开拓,迁徙辽东的汉民逐渐增多,让大明在辽东的开拓的根基变得更加扎实。
自从万历中期,高淮乱辽之后,汉人要么逃回了关内,要么投奔了鞑靼、女真、外喀尔喀成为了汉儿,辽人里汉人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到了黄台吉时候,黄台吉将辽人变成了满洲人,至此,大明在辽东的征战,都变成了客乡作战。
朱翊钧对第五工兵团营进行了嘉奖,这次给的不多,每人五块银币,但第五工兵团营有三万人,这就是十五万银的赏赐。
“朝鲜使臣来一次,就得给十多万银,这笔银子拿来给工兵们不香吗?大明的笔杆子整天批评朕宁与外邦,不与家奴,朝贡贸易才是真正的宁与外邦,不与家奴,也没见过他们批评朝贡贸易。”朱翊钧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吐槽了两句贱儒的劣根性。
贱儒们追求柔远人,所以对朝贡贸易里的弊端,视而不见,政治活动和经贸活动搅合在一起,能做好才是天大的怪事。
松江巡抚申时行终于跌跌撞撞的完成了一条鞭法在松江府的推行,按照廷臣部议,对申时行官升一级,当初因为他的师爷的问题,导致的官降三级,还有两级。
一条鞭法的推行成功,并不意味着大明将在大明全国推广一条鞭法,还要在松江府继续推行下去,总结经验再做处置。
户部结合松江府经验,给出了一条鞭法推行的标准。
人均拥有白银超过了五两的地方,才有一条鞭法的基本基础;在完全厘清了地亩、地籍,废除了贱奴籍的地方,才能够缓步推行;只有完成还田,一条鞭法才能被所有人认可。
仅仅第一项白银丰富度,目前达到这个丰度的地方,其实并不多,五大市舶司、南衙十四府只有七府,浙江三府,就连北衙京师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主要是北衙作为北方重镇,对人口的虹吸格外严重,人太多了。
当然如果把内帑堆积的银山进行平均,那也能达到标准,但户部没有把陛下的白银平均出去,陛下的银子是陛下的,给国帑应急,是圣恩。
上海知县姚光启为自己的岳父王崇义上了一本奏疏,希望朝廷能够官葬王崇义,官葬不是给谥号,更不是恩荫官,就是一种殊荣,记录在历史里的殊荣,也算是朝廷对王崇义的肯定,这里面唯一的问题就是王崇义是个商人,没有功名,不符合礼法。
而大宗伯万士和的意见是认可,王崇义的身份的确是商人,但是他卖到五湖四海的海带,救了不少的孩子。
朱翊钧处理完了手中的奏疏,站起身来开口说道:“摆驾全晋会馆。”
“陛下,小黄门传告后,王次辅说要来面圣,陛下日理万机,就不必如此麻烦了。”冯保俯首说道。
面圣也是有流程的,要看陛下的日程安排,要提前预约,除非有急事,要不不会直接冒冒失失的跑来,那是伏阙。
“嗯?”朱翊钧眉头一皱,立刻说道:“叫上先生,摆驾吧。”
“臣遵旨。”
大明皇帝要去全晋会馆,就是去请静养过后的王崇古回朝,这算是礼贤下士的一种,本来一道圣旨的事儿,但朱翊钧非要亲自前往,王崇古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了来自陛下的信任。
朱翊钧这么做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山西巡抚周良寅,要在山西办件事儿,大明皇帝亲自前往请次辅还朝,其实也是给足了王崇古面子,给足了圣眷,让王崇古配合。
周良寅要办的事也不是很大,就是他要规范山西府衙的衙役数量,尤其是县尉、班头等要出身行伍退役军兵担任。
通过了十年考验期的周良寅,这么干,就是自绝于百官和士大夫阶级,地方的吏员长期被地方本地乡贤所把控,尤其是县尉、班头等,而流官到了地方,一些脏事儿,也要这些个‘本地人’去办。
这不是周良寅学侯于赵,是周良寅自己的想法,十年考察期换到的机会,周良寅很珍惜,无论是真心实意,还是装的,周良寅能装一辈子,那也是真的。
朱翊钧作为皇帝,要给周良寅找点助力,没有助力,周良寅这差事办不下去还好说,办下去,怕是连命都没了。
反对派们连次辅都敢刺杀,连皇帝都敢刺杀。
朱翊钧摆的是大驾,也就是九六三十八匹马拉的大车,把仪仗拉了起来,向着全晋会馆而去。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如此殊荣,臣诚惶诚恐。”王崇古在全晋会馆门前等着,见到皇帝下车,立刻五拜三叩首行了大礼觐见。
“冯大伴,宣旨吧。”朱翊钧挥了挥手,让冯保宣旨。
圣旨的内容主要是将王崇古的功绩数了数,从王崇古安置宣大十九万流民开始,到王崇古兴大工壮国力为止,以安民之功,给了王崇古一个太谷伯的流爵,和张居正的宜城伯不同,王崇古这个流爵是不世袭的,给流爵也是补一道手续,至此以后,王崇古的安保,就可以由缇骑、铁林军负责了。
“臣谢陛下隆恩。”王崇古再叩首谢圣恩。
“免礼。”朱翊钧挥了挥手,往前走了一步,就停下了脚步。
张居正让游七带着人去拆门槛,陛下第一次来全晋会馆,全晋会馆也是第一次接待皇帝,上一次朱翊钧去的是王崇古家里,全晋会馆不是王崇古的私宅。
全晋会馆的人,压根就不知道皇帝前来,需要把门槛拆了这个礼法,毕竟皇帝拜访臣子这种事儿,也只有洪武年间有太祖高皇帝去徐达家里蹭饭。
当然也有可能知道,全晋会馆就是刻意的,为难这个背叛了晋党的党魁王崇古。
全晋会馆没拆门槛,张居正让游七游守礼带着全晋会馆的下人,把所有的门槛都拆了去,朱翊钧如履平地,踏入了全晋会馆。
今天朱翊钧走进了有门槛的全晋会馆,明天王崇古就要被礼部、都察院的言官以欺君罔上的罪名弹劾,一如当初谭纶朝日坛咳嗽,被大明言官抓着失仪连章弹劾。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3/3592/304198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