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李如彘
推荐阅读:拯救诸天单身汉、杂交系灵植修仙、大造化剑主、大道怀虚宗、盗墓之我是胡八一的表弟、华娱春秋,从被天仙妈收养开始、无限诡异游戏、度韶华、乾元统天、我本边军一小卒、
早在十一月初一,也就是登基称帝那一天,朱由桹便迫不及待地向天下士民,正式宣布了他的名讳不再是之前的“朱由榔”,而是“朱由桹”。
对此,许多朝臣们虽然感到不解。
但有一说一,这新名字,既有“朱”,也有“由”,还有“木”,的确也是符合太祖皇帝他老人家,当年定下的取名规范。
既然符合祖宗之法,于是,诸臣子便也没有多少人前去劝谏。
至于皇帝之所以改名的理由,在朝臣之间隐约流传着这样的猜测:圣上之所以改名,把“榔”改为“桹”,去掉形似耳朵的“”,就是为了表达他不听群臣谏言的决心……
从锦衣卫口中听到朝野流传的这个说法之后,朱由桹一笑了之。
在他看来,朝臣们越是反对他不听谏言,就越说明他做对了!
在正式向大众宣布,自己的名字从“朱由榔”改为“朱由桹”,而且这改名没有遭遇来自朝臣的太大阻力之后。
生命不息,作妖不止的朱由桹似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从王莽、武则天这类的“古之帝王”身上吸取了先进经验的朱由桹,有一天实在是闲的发慌。
于是,他便突发奇想,下令给一批人改了姓名。
“传朕诏令,把丁魁楚的姓名改为丁鬼畜,把王弘祖的姓名改为王灭祖。”
丁魁楚和王坤再次被鞭尸,这显然是皇帝陛下依然没有忘记他那刻骨铭心的杀兄之仇。
其实,有一说一的话,朱由桹也并不确定朱由楥到底是不是丁魁楚毒杀的。
毕竟,那些所谓的证明丁魁楚下毒谋杀朱由楥的证据,都是朱由桹伪造的。
但这个不给丁魁楚、王坤翻案的态度,朱由桹觉得还是要表现出来的。
不然的话,从丁魁楚那里拿过来的大笔钱财,他花起来心里不踏实。
“我大明前建州卫龙虎将军,叛将奴尔哈赤,本为我大明宁远伯李成梁之子。
然而,他打小福薄,甫一出生便为生父所遗弃,从此被女真人收养,于是他便自以为是女真人,甚至长大后还一路混成了女真人的酋长。
成为了女真人酋长之后,数典忘祖的奴尔哈赤欲壑难填,于万历四十六年,起兵叛乱,开始祸乱辽东,祸害大明,自此成为了不忠不孝的大逆不道之徒。……”
“……不过,俗话说的好:爹就是爹,儿就是儿。
虽然奴尔哈赤自小被父遗弃,但无论如何,这父子纲常不能变,奴尔哈赤绝对不能忘记亲生父亲的生育之恩。
所以,依朕看,他还是应当把姓给改回去。
朕听闻奴尔哈赤在女真话中有‘野猪皮’的意思,再加上宁远伯李成梁的儿子都是如字辈的,所以,……”
“传朕诏令!把东虏老酋长奴尔哈赤的姓名,改为李如彘!”
这显然是身为大明皇帝的朱由桹对大明前建州卫龙虎将军,这位一手制造了已经祸害大明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建州之乱的叛乱老酋长,怀有深深的怨念。这种怨念,甚至深厚到让朱由桹不惜公开造谣生事。
既然爷爷的名字改了,那么儿子和孙子当然也要改,在朱由桹看来,这也算做一条龙服务。
“传朕诏令,把东虏前酋长黄台吉的姓名,改为李黄狗!”
「黄台吉等于黄太等于黄犬等于黄狗」。这是皇帝陛下想这个名字时候的脑回路。
“传朕诏令,把东虏小酋长福临的姓名,改为李祸临!”
这显然是取了一个反义字,和王莽前辈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有异曲同工之妙。
“陛下英明!”
在朱由桹发布完这一系列给别人改名的命令之后,坚决拥护朱由桹一切决定的大理寺少卿王化澄,便第一时间跳出来,带头称赞朱由桹的决定。
并且,王化澄随后还替朱由桹详细阐述了一番皇帝陛下这样的决定,是如何维护了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如何狠狠地打击了建奴的嚣张气焰,是如何激励大明士民救亡图存的斗志……。
然而,除此之外,与其有旧的丁鬼畜和王灭祖,他却是一个字也没有提到。
朱由桹高高地瘫痪在龙椅上,俯视着下面侃侃而谈的王化澄,那可真是绿豆看王八——越看越顺眼。
在他看来,这王化澄的确是个很懂事的,虽然之前其与丁魁楚和王坤关系颇深,为官也不甚清廉。
但丁王二人身死以后不久,王化澄就变了性子,不但亲自来和自己请罪,说他之前贪污都是因为攀附丁王而迫不得已,还主动把大量家财都偷偷上交给自己,并保证以后一定清廉做事。
朱由桹回想起在群臣如同疯狗一般劝谏他的时候,总是王化澄不顾众人的白眼,勇敢地站出来维护他的决定。
于是他便大方地原谅了王化澄,不仅原谅了他,而且在登基之后,还将其由广东巡按升官为大理寺少卿。
很多至少表面正直的朝臣,对王化澄这样阿谀媚上的奸佞小人很是不齿,但因为给别人改名这是皇帝天经地义的权力,再加上近日来他们对圣上一些不当行为的劝谏,没有一个被圣上接受,他们的心中也很是有些丧气……
总之,最终仅仅有寥寥一两个朝臣前来劝谏,说朱由桹这种行为太过于儿戏,简直就是贻笑大方。
但他们战斗力薄弱,连王化澄都没有辩过。
对于这样的结果,朱由桹很是满意。在他看来,臣子劝谏君主的过失,的确是理所应当的。
但他朱某人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时候,臣子还来劝谏他,那就是臣子的过错了。
既然臣子犯了错,那么,就需要王化澄这样没有犯错的臣子来帮助君主拨乱反正。
……
虽然,喜欢作妖的朱由桹,总是能整一些让朝臣们眼前一黑的活。
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绝大多数时间也都是在做正经事情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至少在目前,他总归是还没有被文武百官们公认为是昏聩之君。
在即位之后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朱由桹就做了许多事情。
朱由桹派遣使者前往四川,意图向同样面临清军严重威胁的张献忠申明华夷之辩,夷夏之防,以求尽可能争取招安大西军,与之联合抗清。
这个时候,朱由桹便不再像对待丁魁楚那样,一直喋喋不休他那不共戴天的杀兄之仇。显然,朱由桹对于张献忠乱楚之时,他那死于乱军的三个兄弟,进行了选择性遗忘。
对此,许多朝臣们虽然感到不解。
但有一说一,这新名字,既有“朱”,也有“由”,还有“木”,的确也是符合太祖皇帝他老人家,当年定下的取名规范。
既然符合祖宗之法,于是,诸臣子便也没有多少人前去劝谏。
至于皇帝之所以改名的理由,在朝臣之间隐约流传着这样的猜测:圣上之所以改名,把“榔”改为“桹”,去掉形似耳朵的“”,就是为了表达他不听群臣谏言的决心……
从锦衣卫口中听到朝野流传的这个说法之后,朱由桹一笑了之。
在他看来,朝臣们越是反对他不听谏言,就越说明他做对了!
在正式向大众宣布,自己的名字从“朱由榔”改为“朱由桹”,而且这改名没有遭遇来自朝臣的太大阻力之后。
生命不息,作妖不止的朱由桹似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从王莽、武则天这类的“古之帝王”身上吸取了先进经验的朱由桹,有一天实在是闲的发慌。
于是,他便突发奇想,下令给一批人改了姓名。
“传朕诏令,把丁魁楚的姓名改为丁鬼畜,把王弘祖的姓名改为王灭祖。”
丁魁楚和王坤再次被鞭尸,这显然是皇帝陛下依然没有忘记他那刻骨铭心的杀兄之仇。
其实,有一说一的话,朱由桹也并不确定朱由楥到底是不是丁魁楚毒杀的。
毕竟,那些所谓的证明丁魁楚下毒谋杀朱由楥的证据,都是朱由桹伪造的。
但这个不给丁魁楚、王坤翻案的态度,朱由桹觉得还是要表现出来的。
不然的话,从丁魁楚那里拿过来的大笔钱财,他花起来心里不踏实。
“我大明前建州卫龙虎将军,叛将奴尔哈赤,本为我大明宁远伯李成梁之子。
然而,他打小福薄,甫一出生便为生父所遗弃,从此被女真人收养,于是他便自以为是女真人,甚至长大后还一路混成了女真人的酋长。
成为了女真人酋长之后,数典忘祖的奴尔哈赤欲壑难填,于万历四十六年,起兵叛乱,开始祸乱辽东,祸害大明,自此成为了不忠不孝的大逆不道之徒。……”
“……不过,俗话说的好:爹就是爹,儿就是儿。
虽然奴尔哈赤自小被父遗弃,但无论如何,这父子纲常不能变,奴尔哈赤绝对不能忘记亲生父亲的生育之恩。
所以,依朕看,他还是应当把姓给改回去。
朕听闻奴尔哈赤在女真话中有‘野猪皮’的意思,再加上宁远伯李成梁的儿子都是如字辈的,所以,……”
“传朕诏令!把东虏老酋长奴尔哈赤的姓名,改为李如彘!”
这显然是身为大明皇帝的朱由桹对大明前建州卫龙虎将军,这位一手制造了已经祸害大明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建州之乱的叛乱老酋长,怀有深深的怨念。这种怨念,甚至深厚到让朱由桹不惜公开造谣生事。
既然爷爷的名字改了,那么儿子和孙子当然也要改,在朱由桹看来,这也算做一条龙服务。
“传朕诏令,把东虏前酋长黄台吉的姓名,改为李黄狗!”
「黄台吉等于黄太等于黄犬等于黄狗」。这是皇帝陛下想这个名字时候的脑回路。
“传朕诏令,把东虏小酋长福临的姓名,改为李祸临!”
这显然是取了一个反义字,和王莽前辈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有异曲同工之妙。
“陛下英明!”
在朱由桹发布完这一系列给别人改名的命令之后,坚决拥护朱由桹一切决定的大理寺少卿王化澄,便第一时间跳出来,带头称赞朱由桹的决定。
并且,王化澄随后还替朱由桹详细阐述了一番皇帝陛下这样的决定,是如何维护了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如何狠狠地打击了建奴的嚣张气焰,是如何激励大明士民救亡图存的斗志……。
然而,除此之外,与其有旧的丁鬼畜和王灭祖,他却是一个字也没有提到。
朱由桹高高地瘫痪在龙椅上,俯视着下面侃侃而谈的王化澄,那可真是绿豆看王八——越看越顺眼。
在他看来,这王化澄的确是个很懂事的,虽然之前其与丁魁楚和王坤关系颇深,为官也不甚清廉。
但丁王二人身死以后不久,王化澄就变了性子,不但亲自来和自己请罪,说他之前贪污都是因为攀附丁王而迫不得已,还主动把大量家财都偷偷上交给自己,并保证以后一定清廉做事。
朱由桹回想起在群臣如同疯狗一般劝谏他的时候,总是王化澄不顾众人的白眼,勇敢地站出来维护他的决定。
于是他便大方地原谅了王化澄,不仅原谅了他,而且在登基之后,还将其由广东巡按升官为大理寺少卿。
很多至少表面正直的朝臣,对王化澄这样阿谀媚上的奸佞小人很是不齿,但因为给别人改名这是皇帝天经地义的权力,再加上近日来他们对圣上一些不当行为的劝谏,没有一个被圣上接受,他们的心中也很是有些丧气……
总之,最终仅仅有寥寥一两个朝臣前来劝谏,说朱由桹这种行为太过于儿戏,简直就是贻笑大方。
但他们战斗力薄弱,连王化澄都没有辩过。
对于这样的结果,朱由桹很是满意。在他看来,臣子劝谏君主的过失,的确是理所应当的。
但他朱某人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时候,臣子还来劝谏他,那就是臣子的过错了。
既然臣子犯了错,那么,就需要王化澄这样没有犯错的臣子来帮助君主拨乱反正。
……
虽然,喜欢作妖的朱由桹,总是能整一些让朝臣们眼前一黑的活。
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绝大多数时间也都是在做正经事情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至少在目前,他总归是还没有被文武百官们公认为是昏聩之君。
在即位之后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朱由桹就做了许多事情。
朱由桹派遣使者前往四川,意图向同样面临清军严重威胁的张献忠申明华夷之辩,夷夏之防,以求尽可能争取招安大西军,与之联合抗清。
这个时候,朱由桹便不再像对待丁魁楚那样,一直喋喋不休他那不共戴天的杀兄之仇。显然,朱由桹对于张献忠乱楚之时,他那死于乱军的三个兄弟,进行了选择性遗忘。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4/4063/33998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