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总结及请假
推荐阅读:苟在战锤当暗精、晚承妆、致命打击:枪火游侠佣兵路、从素晴开始的红魔族传说、万古刀、红尘炼心之心有千百劫、元初小道士纵横天下、文公、综武之战狂澜、全球首富:神级再造系统、
前晚最后一章的标题备注好像让人产生误解了,我的锅,书应该会写过300W字,现在的主线才走了大概60%,不至于不至于。
第四卷写到后半段的时候,我自己的整体感觉是没底的。这种“没底”一方面是针对读者,当一本书陷入“更新越来越慢、看的人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后,其实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支持者”反而变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这个结论是离大谱的——“只要我弃得够快,作者就坑不到我”,而那部分在困境还选择留下支持你的人反而成了你最对不住的人......
另一方面的“没底”是针对自己,战线拉长之后,不光是读者追读难受的问题,我自己对写作成效的“追踪评估”也一下子失明了,无法判断出最近的几万字到底写得怎么样,有哪些问题需要调整,就像一个长期做不上体检的人,即便身体上感觉不酸不疼、能吃能睡,但对于“会不会有什么大病没发现”心中还是没有一点把握......
但从写完正文结尾、至今天写总结章节之前,我自己把“天国”卷整体快读了一遍,感觉好像......还可以?
至少我自己是松了口气,可能是因为我写得慢的原因不是出在“思路没下文了”,而是真真正正的没时间写,再加上大纲也有一定稳定作用,所以看下来情绪和剧情还是连贯的,需要在这一卷填的坑也全部填上了,感觉整体完成度依然达到了最初心中的预期。
所以,读者后面一口气去读下来的话应该还行,只是追更体验什么的,呃,换个话题吧......
《G大调第四交响曲》在马勒的创作生涯中处于一个很特殊的位置。
前面三首交响曲是他的精神流浪史、灵魂放逐史的第一阶段,分别探讨了人的“英雄观”、“死亡观”和“自然观”,这足够cool,足够有史诗感,但是也很累,令人身心俱疲。
所以在马勒最初的设想里,“第四”的位置应是起到类似一个“避风港”或“心灵的憩息站”的功能,在结束第一阶段的旅程后,他实在是很想能暂时喘息片刻。
回到范宁的故事,早在第二卷“烛光晚餐”情节中,罗伊听他弹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后就说过:“范宁先生如果在余生能写出类似这样的交响曲,即使那时得不到近况,我也会确认你一定过得十分幸福,没有怅然和悲剧。”
范宁后来在失常区里构思“第四”的时候,有被这句话所影响的动机成分,他想通过缩短作品篇幅、减少配器编制、简化曲式结构、塑造纯真的主题性格等一系列手段,写出一首带有古典主义遗风的交响乐,比如......透过孩子天真无邪的想像,描绘出天国的美好生活。
但范宁终究不是莫扎特,也不具备网文主角常见天赋模板之一的“赤子之心”,他写出的欢快音乐中仍然时不时夹杂着各种死亡的意象、恐惧的情绪和诡异的象征符号。
也不知道罗伊之后真的听到这首曲子后会作何感想。
“每個离开尘世的人都在欢歌”,这句卷首语初听起来,氛围似乎有点超脱或神圣,但仔细感受起来是违和的、割裂的、经不起细细推敲的。
把调查失常区的剧情放到这一卷来搭配音乐展现,并引入一些精神病一样的密教组织和反派人物,也就再合适不过了。
对了,第一次真正自己动笔写书之后,我逐渐发现剧情的设计并不是靠作者“硬想”出来的,而是取决于你一开始的构思和目的是否明确。比如这里,既然是想要描述一段“秩序逐步崩坏”的过程,必然要以严谨的秩序作为开始,所以剧情必然要放在宗教气氛浓郁的西大陆,范宁必然要去扮演一名古板的神父——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稳定递推出来的。
神父就要有神父的样子,尤其是这位古板的“拉瓦锡”,除了外貌气质外,他的一言一行都要有据可循,台词跟着我这个“现代网文作者”的意识走,肯定会显得不够用心,如果简简单单因为“露了两手、装了两逼”就跻身教会高层,也无法说服读者。
第四卷写到后半段的时候,我自己的整体感觉是没底的。这种“没底”一方面是针对读者,当一本书陷入“更新越来越慢、看的人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后,其实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支持者”反而变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这个结论是离大谱的——“只要我弃得够快,作者就坑不到我”,而那部分在困境还选择留下支持你的人反而成了你最对不住的人......
另一方面的“没底”是针对自己,战线拉长之后,不光是读者追读难受的问题,我自己对写作成效的“追踪评估”也一下子失明了,无法判断出最近的几万字到底写得怎么样,有哪些问题需要调整,就像一个长期做不上体检的人,即便身体上感觉不酸不疼、能吃能睡,但对于“会不会有什么大病没发现”心中还是没有一点把握......
但从写完正文结尾、至今天写总结章节之前,我自己把“天国”卷整体快读了一遍,感觉好像......还可以?
至少我自己是松了口气,可能是因为我写得慢的原因不是出在“思路没下文了”,而是真真正正的没时间写,再加上大纲也有一定稳定作用,所以看下来情绪和剧情还是连贯的,需要在这一卷填的坑也全部填上了,感觉整体完成度依然达到了最初心中的预期。
所以,读者后面一口气去读下来的话应该还行,只是追更体验什么的,呃,换个话题吧......
《G大调第四交响曲》在马勒的创作生涯中处于一个很特殊的位置。
前面三首交响曲是他的精神流浪史、灵魂放逐史的第一阶段,分别探讨了人的“英雄观”、“死亡观”和“自然观”,这足够cool,足够有史诗感,但是也很累,令人身心俱疲。
所以在马勒最初的设想里,“第四”的位置应是起到类似一个“避风港”或“心灵的憩息站”的功能,在结束第一阶段的旅程后,他实在是很想能暂时喘息片刻。
回到范宁的故事,早在第二卷“烛光晚餐”情节中,罗伊听他弹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后就说过:“范宁先生如果在余生能写出类似这样的交响曲,即使那时得不到近况,我也会确认你一定过得十分幸福,没有怅然和悲剧。”
范宁后来在失常区里构思“第四”的时候,有被这句话所影响的动机成分,他想通过缩短作品篇幅、减少配器编制、简化曲式结构、塑造纯真的主题性格等一系列手段,写出一首带有古典主义遗风的交响乐,比如......透过孩子天真无邪的想像,描绘出天国的美好生活。
但范宁终究不是莫扎特,也不具备网文主角常见天赋模板之一的“赤子之心”,他写出的欢快音乐中仍然时不时夹杂着各种死亡的意象、恐惧的情绪和诡异的象征符号。
也不知道罗伊之后真的听到这首曲子后会作何感想。
“每個离开尘世的人都在欢歌”,这句卷首语初听起来,氛围似乎有点超脱或神圣,但仔细感受起来是违和的、割裂的、经不起细细推敲的。
把调查失常区的剧情放到这一卷来搭配音乐展现,并引入一些精神病一样的密教组织和反派人物,也就再合适不过了。
对了,第一次真正自己动笔写书之后,我逐渐发现剧情的设计并不是靠作者“硬想”出来的,而是取决于你一开始的构思和目的是否明确。比如这里,既然是想要描述一段“秩序逐步崩坏”的过程,必然要以严谨的秩序作为开始,所以剧情必然要放在宗教气氛浓郁的西大陆,范宁必然要去扮演一名古板的神父——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稳定递推出来的。
神父就要有神父的样子,尤其是这位古板的“拉瓦锡”,除了外貌气质外,他的一言一行都要有据可循,台词跟着我这个“现代网文作者”的意识走,肯定会显得不够用心,如果简简单单因为“露了两手、装了两逼”就跻身教会高层,也无法说服读者。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4/4482/369791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