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教化的不同方式
推荐阅读:别叫我邪神、人生游戏:从酒吧开始签网红、美漫:完蛋,我被父愁者包围了!、四合院:从截胡秦淮茹开始、该给世界上上强度了、听劝后,我造反成千古一帝、你不是说拍完必亏的吗、重生:韩城乐子人、开局过目不忘,铸造记忆宫殿、仙家、
商量完了各种宣传上的事情,郭康就带着两人,去兵部的楼房里,等待会议开始了。
这种会议其实相当无聊。虽然郭康自己看过不止一次后世版本的三国演义,但哪怕这样,再听罗贯中说一回,也肯定有意思的多。
不过,罗贯中却告诉他,关于他说的诸葛亮征讨南蛮的故事,民间虽然有一些版本流传,但其实并没有特别精彩的。历史上的记录,也并不多。
他估计,这是因为真正的“攻心”战斗,主要的难点,其实不是几场紧张而戏剧化的战斗,而是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和推行工作——就和现在的会议一样。你说重要,那肯定非常重要。但是,听众们又不是兵部的官吏,不是来听报告的,肯定不喜欢这种字面意义上的流水账故事。
所以,他现在也有点卡节奏,不知道这些地方,怎么写比较好。正好最近关公的故事结束,大都的听众们普遍情绪比较……激动,正好躲一躲,整理整理稿子,等大家冷静下来再说。
郭康仔细想了想,发现情况好像还确实就是这样。
后世流传的三国故事,很多和三国本身是没什么关系的,只是后人艺术创作的结果。而且,看当年历史的话,会发现诸葛亮这个情况,好像才是特例。
大部分时候,朝廷对于西南地区,采取的还是军事进攻为主的方式。而且,这地方相比北方,一直以来看,强度也确实不是一个水平。直到现在,明朝面对的,似乎都还是这种情况。这可能也导致朝廷在使用军事手段的时候,会变得更加“放得开”。
比较著名的翻车例子,是唐朝当年和南诏作战的时候,损失过不少军队,但那些其实算不上主力。到后面,南诏为首的当地势力,恰恰是被唐军武力扫平的。
唐德宗年间,吐蕃和南诏合兵进攻蜀地,当地难以抵挡。唐朝于是设法从北方调动了主力边军,凑集了禁军四千人,陇右、范阳兵五千人,远征西南。虽然数量远少于对方,也根本比不上玄宗时代征伐南诏的数字,但这些人战斗力却很高,一路击溃敌人,斩首数千级,吐蕃、南诏一路溃逃,死者有八九万之多。唐军向南一路追到大渡河,范阳兵追着吐蕃人一路杀到高原边上。这次进攻就被瓦解了,南诏和吐蕃也开始互相怀疑,导致联盟破裂。
唐懿宗咸通年间,南诏两度攻陷交州,引起了唐朝的重视。因此,唐朝再次从北方各镇调兵,在高骈的统帅下参战。高骈的兵并不多,是从凤翔、山南镇挑出来的人,在五千到七千左右。战争过程,也没有多少艺术性。
基本上,就是南诏军队来拦截,就把南诏兵杀散;交州群蛮来拦截,就把叛乱土人全杀了;林邑的救兵来拦截,就把林邑兵全杀了;援军和粮草被监军扣了,就杀光对面的敌人抢他们的粮草继续打。就这样,几千人斩首了三万级,从交州北边打到南边,平定了当地局势。
南诏不服,转而攻打西川,结果情况如出一辙。唐朝派遣博野、忠武等镇的士兵南下。博野军在卢龙、成德之间,忠武军就是著名的许州、蔡州一带。这些人到了西南,也是整天两三千人就敢打几万人,拿土人当军功硬刷,把南诏兵和依附南诏的酋长刷了一圈,光被俘斩杀的酋长就有五十多人。南诏想要和亲,朝廷在高骈的要求下,把和亲的使者也全杀了。最后杀到南诏实在打不动了,只能结束战争。
而蜀中的当地人,也会突然爆发战斗力。南诏大军一度兵临成都,城里守军紧急准备抵抗,不过当地缺乏精锐武装,充当骨干力量。
对此,官府的对策,不是加紧训练或者指望援军,而是加钱招募,等那些能打的人自己上门来。结果,真的冒出来三千个精锐士兵,号称“突将”。南诏军屡次集中兵力进攻,都被突将击败,甚至能出城反击。《资治通鉴》甚至锐评说,蜀中的人一向懦弱,但突将却骁勇善战,都不像当地人。让人觉得只要加钱,精锐都是可以自动刷新出来的……
这些牙兵镇将,开价很高,而且稍有不满就喜欢动刀子说话。在西南,也制造了大量兵变。但这帮人也是真的能打,到了西南感觉都不是一个分房的,战斗力远非当年杨国忠拉的壮丁可比。在唐朝的不断打击下,南诏国内也因为屡次失败,损失巨大而风雨飘摇,国主的权威愈发受到质疑,最终被权臣覆灭。下一個长期稳定的大理国,已经和宋朝一样,没有多少进取心,只求大家共存了。
从这个角度看,想让人变得老实,除了慢慢讲道理教化,让牙兵去讲道理也是有用的。相比而言,诸葛亮这个水平的人很少,能打仗的人却是加钱就有,从来不缺。所以,物理上说服的概率,肯定比攻心要高得多了。
这种会议其实相当无聊。虽然郭康自己看过不止一次后世版本的三国演义,但哪怕这样,再听罗贯中说一回,也肯定有意思的多。
不过,罗贯中却告诉他,关于他说的诸葛亮征讨南蛮的故事,民间虽然有一些版本流传,但其实并没有特别精彩的。历史上的记录,也并不多。
他估计,这是因为真正的“攻心”战斗,主要的难点,其实不是几场紧张而戏剧化的战斗,而是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和推行工作——就和现在的会议一样。你说重要,那肯定非常重要。但是,听众们又不是兵部的官吏,不是来听报告的,肯定不喜欢这种字面意义上的流水账故事。
所以,他现在也有点卡节奏,不知道这些地方,怎么写比较好。正好最近关公的故事结束,大都的听众们普遍情绪比较……激动,正好躲一躲,整理整理稿子,等大家冷静下来再说。
郭康仔细想了想,发现情况好像还确实就是这样。
后世流传的三国故事,很多和三国本身是没什么关系的,只是后人艺术创作的结果。而且,看当年历史的话,会发现诸葛亮这个情况,好像才是特例。
大部分时候,朝廷对于西南地区,采取的还是军事进攻为主的方式。而且,这地方相比北方,一直以来看,强度也确实不是一个水平。直到现在,明朝面对的,似乎都还是这种情况。这可能也导致朝廷在使用军事手段的时候,会变得更加“放得开”。
比较著名的翻车例子,是唐朝当年和南诏作战的时候,损失过不少军队,但那些其实算不上主力。到后面,南诏为首的当地势力,恰恰是被唐军武力扫平的。
唐德宗年间,吐蕃和南诏合兵进攻蜀地,当地难以抵挡。唐朝于是设法从北方调动了主力边军,凑集了禁军四千人,陇右、范阳兵五千人,远征西南。虽然数量远少于对方,也根本比不上玄宗时代征伐南诏的数字,但这些人战斗力却很高,一路击溃敌人,斩首数千级,吐蕃、南诏一路溃逃,死者有八九万之多。唐军向南一路追到大渡河,范阳兵追着吐蕃人一路杀到高原边上。这次进攻就被瓦解了,南诏和吐蕃也开始互相怀疑,导致联盟破裂。
唐懿宗咸通年间,南诏两度攻陷交州,引起了唐朝的重视。因此,唐朝再次从北方各镇调兵,在高骈的统帅下参战。高骈的兵并不多,是从凤翔、山南镇挑出来的人,在五千到七千左右。战争过程,也没有多少艺术性。
基本上,就是南诏军队来拦截,就把南诏兵杀散;交州群蛮来拦截,就把叛乱土人全杀了;林邑的救兵来拦截,就把林邑兵全杀了;援军和粮草被监军扣了,就杀光对面的敌人抢他们的粮草继续打。就这样,几千人斩首了三万级,从交州北边打到南边,平定了当地局势。
南诏不服,转而攻打西川,结果情况如出一辙。唐朝派遣博野、忠武等镇的士兵南下。博野军在卢龙、成德之间,忠武军就是著名的许州、蔡州一带。这些人到了西南,也是整天两三千人就敢打几万人,拿土人当军功硬刷,把南诏兵和依附南诏的酋长刷了一圈,光被俘斩杀的酋长就有五十多人。南诏想要和亲,朝廷在高骈的要求下,把和亲的使者也全杀了。最后杀到南诏实在打不动了,只能结束战争。
而蜀中的当地人,也会突然爆发战斗力。南诏大军一度兵临成都,城里守军紧急准备抵抗,不过当地缺乏精锐武装,充当骨干力量。
对此,官府的对策,不是加紧训练或者指望援军,而是加钱招募,等那些能打的人自己上门来。结果,真的冒出来三千个精锐士兵,号称“突将”。南诏军屡次集中兵力进攻,都被突将击败,甚至能出城反击。《资治通鉴》甚至锐评说,蜀中的人一向懦弱,但突将却骁勇善战,都不像当地人。让人觉得只要加钱,精锐都是可以自动刷新出来的……
这些牙兵镇将,开价很高,而且稍有不满就喜欢动刀子说话。在西南,也制造了大量兵变。但这帮人也是真的能打,到了西南感觉都不是一个分房的,战斗力远非当年杨国忠拉的壮丁可比。在唐朝的不断打击下,南诏国内也因为屡次失败,损失巨大而风雨飘摇,国主的权威愈发受到质疑,最终被权臣覆灭。下一個长期稳定的大理国,已经和宋朝一样,没有多少进取心,只求大家共存了。
从这个角度看,想让人变得老实,除了慢慢讲道理教化,让牙兵去讲道理也是有用的。相比而言,诸葛亮这个水平的人很少,能打仗的人却是加钱就有,从来不缺。所以,物理上说服的概率,肯定比攻心要高得多了。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4/4718/38491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