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大明战神李景隆,好圣孙朱瞻基【求追读】
推荐阅读:每天长一万斤,我进化成神话巨兽、行商坐医、别叫我邪神、精灵世界的心灵大师、三国:我真的只想找死啊、穿越西游:我为龙君、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半岛:我的顶流女友、长生,从重瞳开始、泼刀行、
刘宽略感无奈,只能尽量搜刮脑海中关于靖难之役的记忆。
“靖难之役打了近四年,因为朱棣刚开始仅以八百多护卫起兵,虽后来收编了北平守军,又通过向宁王等藩王借兵等方法筹集了不少兵马,可相较于建文帝所掌控的朝廷大军,其兵马数量依旧处于劣势。”
“再加上燕军地处北方,钱粮供给也不如建文帝,所以头两年燕军虽在朱棣带领下多次获胜,但处境却颇为艰难,靖难看着也并无多大成功的希望。”
“然而建文帝一方昏招迭出,再加上朱棣军事才能确实出色,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颇多,遂打赢一场又一场重要战事,扭转局面,直至攻入南京,靖难成功。”
朱元璋听完皱眉,问:“没了?”
刘宽道:“陛下,微臣真的只记得这些——若陛下非要听更多,微臣也只能再讲讲两个靖难之役中的著名人物。”
“哦?”朱元璋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你且说来。”
反正殿内也没别人,刘宽索性放开了讲。
他道:“这第一位就是被后世称为大明第二战神的李景隆。”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嫡长子,出生于洪武二年,如今已是十二三岁的少年,陪着诸皇子同在大本堂读书。
朱元璋经常去大本堂了解诸皇子读书情况,李景隆不仅生得俊朗不凡,看着也聪明,因此颇得他喜爱。
听了刘宽开头这句话,他便忍不住笑道:“原来是景隆那孩子,咱早就看出他和文忠一般,是个能征善战的。”
“不过,他既有战神之称,想必在靖难之役中应是站在了老四那一边吧?”
刘宽没想到朱元璋会突然插嘴,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心道:老朱,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你上赶着被打脸啊。
随即神色古怪地道:“回陛下,微臣也不知李景隆是否站在朱棣那边——此事勉强算个历史谜题。”
朱元璋听了奇怪,“为何如此说?”
刘宽道:“朱棣起兵靖难后,建文帝曾先后两次任命李景隆为统帅。”
“第一次是在建文元年,命李景隆为大将军,领兵五十万攻打燕军占据的北平、永平等地,结果大败亏输,折损将士无数,遗弃辎重无数。”
“建文二年,建文帝认为李景隆上次失败是因为权柄太轻,于是授以‘专征伐’之大权。”
“于是李景隆与另外几人合兵六十多万,与燕军再战,又是大败亏输,丢城失地,一直退到了济南。”
“待到建文四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当时朝中有人请诛李景隆,认为局势败坏如此之快,都是李景隆两次大败之故。”
“建文帝不仅不准,反而让李景隆与兵部尚书一起去江北向燕军求和,表示愿划江而治。”
“仗打到这一步,燕军连战连捷,士气如虹,眼见攻破南京就能改天换日,自是不肯和的。”
“李景隆求和不成,建文帝依旧没治他的罪,反而将守卫城门的重任托付于他。”
“结果燕军攻来时,李景隆主动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建文一脉彻底断绝希望,靖难之役也以朱棣获胜告终。”
听到这里,朱元璋神色已经变得古怪之极,既觉羞恼,又觉得不可思议。
至此,他哪里还不明白,刘宽先前所说的“大明第二战神”分明就是挪揄之语,是贬非褒。
看着俊朗不凡、人模人样的大外甥孙李景隆,并不像他父亲李文忠那般能征善战,而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草包!
刘宽顿了顿,接着道:“因李景隆几次大败太过离谱,又有开门迎朱棣入城之事,所以后世不少人推测,李景隆私下里跟朱棣交情很好。”
“他留在建文帝这边就是为了充当内应,用另一种方式帮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
“当然,这只是部分后世人的猜测,主流观点还是认为李景隆就是菜——嗯,也就是类似赵括、马谡那种谈起军事头头是道,实操起来却很拉胯的人。”
御陛之后。
朱标、朱棣各坐在一个锦墩上。
朱棣神情已不在恍惚——他注意力基本被刘宽所讲的李景隆之事吸引了。
“靖难之役打了近四年,因为朱棣刚开始仅以八百多护卫起兵,虽后来收编了北平守军,又通过向宁王等藩王借兵等方法筹集了不少兵马,可相较于建文帝所掌控的朝廷大军,其兵马数量依旧处于劣势。”
“再加上燕军地处北方,钱粮供给也不如建文帝,所以头两年燕军虽在朱棣带领下多次获胜,但处境却颇为艰难,靖难看着也并无多大成功的希望。”
“然而建文帝一方昏招迭出,再加上朱棣军事才能确实出色,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颇多,遂打赢一场又一场重要战事,扭转局面,直至攻入南京,靖难成功。”
朱元璋听完皱眉,问:“没了?”
刘宽道:“陛下,微臣真的只记得这些——若陛下非要听更多,微臣也只能再讲讲两个靖难之役中的著名人物。”
“哦?”朱元璋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你且说来。”
反正殿内也没别人,刘宽索性放开了讲。
他道:“这第一位就是被后世称为大明第二战神的李景隆。”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嫡长子,出生于洪武二年,如今已是十二三岁的少年,陪着诸皇子同在大本堂读书。
朱元璋经常去大本堂了解诸皇子读书情况,李景隆不仅生得俊朗不凡,看着也聪明,因此颇得他喜爱。
听了刘宽开头这句话,他便忍不住笑道:“原来是景隆那孩子,咱早就看出他和文忠一般,是个能征善战的。”
“不过,他既有战神之称,想必在靖难之役中应是站在了老四那一边吧?”
刘宽没想到朱元璋会突然插嘴,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心道:老朱,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你上赶着被打脸啊。
随即神色古怪地道:“回陛下,微臣也不知李景隆是否站在朱棣那边——此事勉强算个历史谜题。”
朱元璋听了奇怪,“为何如此说?”
刘宽道:“朱棣起兵靖难后,建文帝曾先后两次任命李景隆为统帅。”
“第一次是在建文元年,命李景隆为大将军,领兵五十万攻打燕军占据的北平、永平等地,结果大败亏输,折损将士无数,遗弃辎重无数。”
“建文二年,建文帝认为李景隆上次失败是因为权柄太轻,于是授以‘专征伐’之大权。”
“于是李景隆与另外几人合兵六十多万,与燕军再战,又是大败亏输,丢城失地,一直退到了济南。”
“待到建文四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当时朝中有人请诛李景隆,认为局势败坏如此之快,都是李景隆两次大败之故。”
“建文帝不仅不准,反而让李景隆与兵部尚书一起去江北向燕军求和,表示愿划江而治。”
“仗打到这一步,燕军连战连捷,士气如虹,眼见攻破南京就能改天换日,自是不肯和的。”
“李景隆求和不成,建文帝依旧没治他的罪,反而将守卫城门的重任托付于他。”
“结果燕军攻来时,李景隆主动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建文一脉彻底断绝希望,靖难之役也以朱棣获胜告终。”
听到这里,朱元璋神色已经变得古怪之极,既觉羞恼,又觉得不可思议。
至此,他哪里还不明白,刘宽先前所说的“大明第二战神”分明就是挪揄之语,是贬非褒。
看着俊朗不凡、人模人样的大外甥孙李景隆,并不像他父亲李文忠那般能征善战,而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草包!
刘宽顿了顿,接着道:“因李景隆几次大败太过离谱,又有开门迎朱棣入城之事,所以后世不少人推测,李景隆私下里跟朱棣交情很好。”
“他留在建文帝这边就是为了充当内应,用另一种方式帮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
“当然,这只是部分后世人的猜测,主流观点还是认为李景隆就是菜——嗯,也就是类似赵括、马谡那种谈起军事头头是道,实操起来却很拉胯的人。”
御陛之后。
朱标、朱棣各坐在一个锦墩上。
朱棣神情已不在恍惚——他注意力基本被刘宽所讲的李景隆之事吸引了。
本文网址:http://www.5518a.com/xs/4/4925/399097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5518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